湖北高校首次武大两项科研成果同日登上

湖北日报讯(记者田佩雯、通讯员吴江龙、武柳青)6月15日,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两项科研成果以长文(article)形式,于6月14日深夜在Nature(《自然》杂志)同时上线。两篇长文同日上线顶级国际期刊,这是武汉大学建校以来第一次,也是湖北省高校首次。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高等研究院付磊团队的论文题为“Liquidmetalforhigh-entropyalloynanoparticlessynthesis”(液态金属用于高熵合金纳米颗粒的合成),研究一种特殊的液态金属,可实现温和条件下多种高熵合金体系的原子制造。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武汉大学付磊团队的博士研究生曹光辉、梁晶晶、杨柯娜以及南方科技大学郭增龙为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教授付磊、曾梦琪、郭宇铮和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林君浩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汪汇流,博士研究生万旭昊、李泽源、张奕乐、刘峻麟、郑臻颖、鲁才,本科生何广智、熊择优,陈胜利教授、刘泽教授为共同作者。

高熵合金是一种由五种或五种以上主元金属组成的新型合金,在极端条件下结构力学、能源转换与存储、医疗器械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实现高熵合金的原子级精准制造是其应用的基础。不同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会限制元素间的均匀混溶,不仅理想的高熵态难以获得,元素的选择也备受限制。根据吉布斯函数(),高熵合金的合成通常依赖苛刻的高温反应条件(增大因子的贡献)来克服原子间不混溶性,并通过淬火等方式保持高熵态。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高熵合金的多组元原子混溶有利于其可规模化、可定制化的精准制造,而这个目标极具挑战。付磊团队独辟蹊径,以“混合焓”()为切入点,降低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采用兼具负混合焓特性和流动性的液态金属,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各类高熵合金体系的原子制造。液态金属(如镓)与大多数金属间亲和性好,混合焓为负值;且流动性良好,可加速传质,促进元素的均匀分散和合金化反应的进行。由此,在液态金属反应体系中,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高熵合金的多组元原子混溶,极大拓展了高熵合金的组分选择空间,有望促进其在更多关键领域的应用。▲液态金属高熵合金原子制造示意图

付磊团队长期致力于物质科学领域原子制造的研究(leifu.whu.edu.cn),发展了液态金属反应体系,实现了多类材料的原子制造。▲付磊教授科研团队

论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bf/14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