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强力白蚀消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20/9338515.html
近日,学术界爆了一个惊天大瓜,那就是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赛门扎涉嫌学术造假,他合作或担任通讯作者的三十多篇论文里,都出现了一图多用,甚至是直接用PS修改数据的问题。借着这个瓜,我们来聊聊国内科研人员的打怪升级之路。
选择读博士的你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导师,导师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四五年的幸福指数。一个好的导师会是你的良师益友,但是如果你不幸选到一个差一点的导师,那你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做牛做马,三年后导师可能还叫不出你的名字。
博士打怪升级的方式就是发表论文,一篇论文的发表,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近几年,SCI来自中国博士的论文数量爆炸式增长,据说是因为中国科研水平提高了、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并且博士扩招了。如果发不出论文,那么等待你的就是延毕,我国平均每十个博士生里就有六个延毕,可想而知,博士的压力是很大的。
等你好不容易用满头的秀发换到了博士毕业证书,你当然可以弃坑而去,但如果你打算吃科研这口饭,那就还需要继续打怪升级。接下来的你大概率会成为一名博士后,博士后不是学历,更像是一种职位,大概会有一万多的月薪。如果你在博士后期间攒够了足够的科研成果,你就可以进入高校,成为一名青年教师,通常被称为“青椒”。
青椒是大学老师的起点,要给本科生上课还要发论文。每一个青椒都想发更多论文,招更多学生,成为学术大牛。但是国家科研基金的申请异常艰难,所以这时的你大概率没人没钱。而且很多高校实行非升即走制度,先招一些青椒相互竞争,考核通过,职称晋升,考核不过,便被扫地出门。所以青椒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如果青椒实力够强,可以升级成为一名“四青”。“四青”包括青千、青拔、青长、优青。学术界把这些称号成为帽子,戴上了帽子就有了真金白银的科研经费,学术从此顺风顺水。但是帽子不是那么容易戴的,年硕士毕业生54.4万人,博士毕业生6.1万人,而每年“四青”人才总共才评选出一千六百人。
再往上还能带上更强的帽子,杰青、长江、千人,这些帽子的申请年龄不超过45岁,所以学术圈也把45岁当作重要的分水岭。再往上就是院士,两年一评,一次一百多人。他们站在学术的尖端,每一个都是自己研究领域的最高峰。还记得我的大学老师跟我说过,如果我当了院士,他就给我当司机。
想要获得学术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那不仅要在自己的领域内出类拔萃,还要活得够长。诺奖成果从发现到得奖的时间越来越长,平均等待时间超过二十年。如果你三十岁就研究出诺奖级的成果,那么你可能要六十岁时才能获奖,诺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70岁。所以还是好好锻炼身体吧,拥有一个好身体才是王道。
科研人员的经历一定比我描述的艰苦多,如果你对自己未来的道路很迷茫,那么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一个方向。我们下期再见!
(该文章由‘Lin的知识铺’原创,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每天分享一个有趣的小知识,喜欢的话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