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上显示奖项得主本亚明·利斯特(左)与戴维·麦克米伦的照片。图/新华社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本亚明·利斯特和戴维·麦克米伦。至此,本年度的3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奖项全部揭晓——戴维·朱利叶斯和阿尔登·帕塔波提安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真锅淑郎、克劳斯·哈塞尔曼和乔治·帕里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本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年龄最高的为真锅淑郎,年出生,已经90岁;另外3位则分别出生于年、年。但不管是年龄最高的真锅淑郎,还是同获物理学奖的乔治·帕里西,以及两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取得成果时的年龄都是30多岁,而另外三位获得成果的时间也在40岁到50岁之间。这对于我国的青年科学家培养也是一个明确启示,应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从申请科研项目中解放出来,拥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和空间,开展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方能及早取得成果。▲获得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日裔科学家真锅淑,今年已是90岁高龄,但发表其获奖成果时年仅36岁。/诺贝尔奖官方社交媒体截图30岁到45岁是科学家更能出成果的年龄段年出生的真锅淑郎,在年36岁时发表了《给定相对湿度分布的大气热平衡》,这正是让他获得诺奖的成果。《中国气象报》曾称其很可能是“最伟大”的一篇气候科学论文。年出生的乔治·帕里西,在年左右,发现了明显的随机现象如何受隐秘法则的支配,奠定了复杂系统理论的基石。这一年,他仅32岁。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本杰明·李斯特与戴维·麦克米兰,均出生于年。年,他们各自独立开发出了第三类催化剂。这一年,他们也是32岁。有研究者对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进行统计发现,重大科学发现几乎分布在科学家科研生涯的任何一个时间段,取得获奖成果最年轻的科学家是21岁,最年长的科学家是71岁。但是,这人中有人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在31岁~45岁,占总数的64.14%,在所有取得获奖成果的科学家中,有位科学家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在28岁~51岁,占总数的86.21%。也就是说,不能以年龄为“一刀切”的标准,来判定科学家的创造能力,但也必须承认,30岁到45岁,是科学家更能出科研成果的年龄段。基于这一“科研规律”,我们应该给青年科学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做一流的科学研究。▲杨振宁于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也才35岁。资料图。图/新华社在科研管理改革中给青年学者更大的独立空间事实上,对于青年科学家的科研创造力,我国学术界是很清楚的。年,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就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在激发青年科学家的科研创造活力方面,当前的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尚需改革。近年来,每当诺奖颁奖,日本科学家的突出表现,都会成为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