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生
年我来到华师工作,一晃就是20年,华师见证了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
22岁,从学校毕业后,我选择留校工作。然而在34岁某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更偏爱安静地做研究。于是,35岁时,在同龄人已经是教授博导的年纪,我舍弃先前所有积累,裸辞攻读博士。
受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教授影响,我聚焦活细胞定量FRE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显微成像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发。这项技术在国内几乎无人涉足,国外的探索也才刚刚起步,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场景。我下定决心,踏上了FRET光学显微镜的自主研发之路。
当时,FRET显微成像技术的稳定性还不够高,还不能实现定量测量。在长时间调研和反复论证后,我终于找到突破口:研究宽场FRET显微成像仪。
从资金缺乏到申请获批国家基金委重大创新仪器项目;从没有实验室和团队,到成立跨学科综合团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唯一出路便是专注坚持,竭尽所能努力解决。
年,世界第一台FRET样机诞生;年我提出了全新的超分辨FRET显微术理论;年,第一台全智能FRET显微成像分析仪器亮相深圳光博会。如今,团队已经成为国家研发国产化高端显微镜的重要力量,受到国内同行高度评价。
从零到一、填补空白的研究比读书难,从一到无穷的产业化比做研究更难。尽管当前已有初步成果,但我不想止于做好FRET项目这一步,而希望借由发展FRET技术将国内显微镜行业做强。大力推进项目产业化,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能够实现元器件协同生产的高素质队伍合作。
如今能耐得住性子、排除万难全身心投入做研究的人很少,我衷心感谢团队的学生们。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不留余力地投入研究,长期支持成果转化落地。
华师喜迎90周年校庆,无疑展现着学术底蕴之深厚与人才潜力之蓬勃。我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到生物光子学研究院来,找到科研学术方向。我也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将一步一个脚印,继续诚心求知,投身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