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有余属种竹亚科植物,它们与水稻、小麦、玉米、甘蔗等同为禾本科。竹类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用于建筑、笋用、造纸和编织等,并称为“穷人的木材”。竹子更是以其罕见的开花特征而闻名。相对于其卓越的实用性,一些较为极端的特征却鲜为人们所熟知:有的竹子高可达35米,一天之内高生长达厘米,有的竹子却是十分矮小的草本(最小的草本竹类为“苔藓状”,高仅1厘米);有的生长在亚洲热带雨林中的“藤本”竹类能够攀爬上林中最高的树木,还有的南美竹类甚至具有耐火性。虽然已经在竹类植物中发现了如此之高的多样性,但是肉质多浆的竹子却从未被报告过。
来自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索邦大学的ThomasHaevermans博士等年在老挝中部甘蒙喀斯特地区野外考察时就注意到一种形态极其独特且新颖的竹类,很快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取得联系。他们协同来自老挝及里约热内卢的科研人员组成国际合作团队对该竹种开展了多年的研究。该竹具有季节性落叶及秆实心、单分枝的特点,此外,它具有一个同其它远缘的肉质多浆植物(如仙人掌、芦荟、龙舌兰、大戟等)相似的特征,即其秆组织能够像海绵一样储存水分以备旱季时使用,竹秆体积会随着秆内的含水量而发生季节性的变化,在旱季时秆直径缩小并在秆外壁形成许多凹槽。对该竹种开展的解剖学实验也同样显示出了这一特性,即使是取自于干燥标本上的秆组织依旧能够迅速地吸水膨胀。作者运用视频拍摄标本秆横截面复水过程的方式,展现了这一特征和其复水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