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假设
教师讲解精读课文,按照教学计划,应该完成8个段落。此时教师已经讲完6个段落,还剩2个段落。还剩13分钟下课。
教师A按照教学计划执行,用剩余13分钟讲完两个段落。
教师B
运用科研的思路,解决教学问题。
教师决定使用非正式性形成性评估手段收集信息,以此作为下一步教学策略的依据。
定性(观察法)
在讲解段落1-6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与反应,发现部分学生皱眉、反应慢。教师认为,今天讲解段落难度较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法收集了定性数据,即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反应,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解读,得出教学材料难度较大的结论。
定量(描述统计)为了进一步确认,教师又做了一个简单的调研:“认为今天6个段落难度非常大的同学请举手”。25名学生中有19人举手,有76%的学生认为课文难度较大。可以确认课文难度较大的结论。
为了进一步验证“教学材料难度较大”的结论,教师使用了一个简单的课堂调研,收集了定量数据,描述统计结果支持课文难度较大的结论。
教师使用了先定性、后定量的混合设计。
教学决策
课文难度较大,继续讲解效果不佳。停止讲解。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解答。教师在解答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提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学生问题的的种类与频率,判断学生难点所在及其原因。这又是一个定性分析、做出决策的过程。
结语
在教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曾收集、分析过定性或者定量数据,以此做出教学决定。
其中一个非常系统的数据收集分析的过程,便是考试。主观题收集的定性数据,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分类及其频率,以此为依据给出分数(内容分析法)。通过客观题收集定量数据(分数)。两者共同组成学生能力方面的证据,以此解读、诊断学生某些能力方面的不足,报告学生成绩。
如果提交学生成绩报告之后,教学活动结束,则属于终结性评估(总结过去成绩),如果收集数据之后为学生做出反馈,并且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则是形成性评估(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以此调整教学设计,帮学生更好地面向未来的学习)。
我们可以想一想,在教学活动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收集定性或者定量数据来解决教学问题?生活中呢?
其实,课堂上的科研无处不在,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科研的意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