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我们离健康的真相还有多远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有关心理健康,我们听到的太多,真正知道的又太少。

逻辑自洽、内容跨界、寻根溯源。剖析“心”在感知和执行层面存在的必然扭曲,将生物进化、社会文化、神经科学、现代量子物理学等视角融会贯通,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健康问题的本质作出解释。

《健康的心理源泉》

罗非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2

年2月

42.00元

我们离健康的真相还有多远?

感觉可信吗?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同样的两个声音,第二次听到就不如第一次听到那么鲜亮;同样一盆冷水,第二次把手放进去的时候,就不如第一次放进去感觉那么冰;看久了的鲜花,也不像第一次看到时感觉那么美丽。

这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对于已经熟悉的感觉刺激,会投入较少的资源来处理,一些“本该”对这些刺激起反应的神经细胞被抑制了,使本来已经不同的神经活动感觉起来差别并不很大。这被称作为意识的弥补作用。比如说,脚踩到锋利的石头,痛觉实际上要过数百毫秒才能传递到大脑;但如果我们看到自己踩到了石头,却会觉得疼痛是在接触石头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发生的。

所以,我们的感觉真的值得信任吗?爱因斯坦曾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错觉。他说这句话,是基于对相对论力学的深刻把握。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察觉时间和空间感知中存在的这种错觉。但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我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视网膜上本该形成的图像其实并不一致。我们的大脑会不停地计算着接收到的各种感觉信息,并在我们的意识中生成一种虚拟现实,即我们的感觉经验内容也是经过脑修饰处理之后的虚拟现实结果。

我们所有的见闻觉知,思想行动,都会在自己的心理上留下一些痕迹。这些痕迹会在意识水平或下意识水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情绪反应和认知活动,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这样的痕迹越多,我们的认知、情绪和生理活动等所受的扭曲就越严重。

棱镜效应

光线在棱镜的折射之下,方向和色彩会发生改变。而我们关于世界和自身的图景,都是经过这个认知棱镜折射之后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不仅是虚拟的,而且还是被系统地扭曲过的。

以认知的执行扭曲为例,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我们所做的就是“我”要做的。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以著名的裂脑研究为例,该研究认为,大脑的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右脑比较沉默,多用来辨认形体;左脑比较积极,长于语言功能。而对于因为治疗重症癫痫而不得不采取胼胝体切断术的病人(俗称裂脑人)而言,他们失去了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大部分直接纤维联系,即两个半球成为独立的结构。由于只有左脑能够使用语言,因此如果我们把东西放到患者右边视野或者右手中,患者就能说出其内容;如果放到左侧,患者就说不出它是什么,但随后患者能够认出曾经见到或者摸到过。

有趣的是,如果给右侧皮层一个非语言的指令,裂脑人会照指令执行。但此时如果用语言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么患者会先是觉得有些困惑,然后设法找出各种理由来说明自己这样做的合理性。换句话说,尽管他的左脑并不知道行为的真正原因,但仍然会设法说出一些理由,从而在逻辑上使自己做出的行为显得合理。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思想言行,都是先于意识觉察而出现的,随后我们只是在意识水平给它加上合理化的理由,从而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创造了完整的逻辑架构。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维持一个完整的“自我”的印象,或者说内在形象。

一方面,精神分析的要点,就是承认心理活动有相当数量是不为意识所知的,如果这些内隐活动的内容与意识层面的内容相差过于悬殊,以至于已经无法使用逻辑思维加以合理化,个体就会表现出如神经症等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精神分析的过程,就是分析师设法捕捉患者内隐活动的表达并指示给患者看的过程,从而让个体比较透彻地了解自己的隐藏心理活动倾向,让意识的思维与内隐的活动重新获得统一。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其实是一个设法使患者发现自己认知扭曲的过程。

用心若镜

中国古人有“用心若镜”之说。这一古老的智慧同样提示,我们内心对身心世界的认识,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镜像。镜子的质量不仅决定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它还决定了我们对现实做出的反应。而神经科学的发展恰恰说明,我们大脑这个镜子是高度可变的,它甚至随着每一次使用都会产生变化。

这样一个不断变动的镜子,决定了我们看到的镜像是高度动态的和不断受到扭曲的。这种扭曲不仅给我们的认识和行为带来偏差,也给我们带来各种健康问题。因为我们内心的改变所影响的不止是心理和行为。正如大脑控制行为一样,它同时也控制着我们的整个生理系统。因此,心镜的扭曲同时也带来了生理反应的异变,后者将导致各种生理健康问题。

因此,对脑科学和身心关系的全新认识,最终所突破的不仅是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也包括对生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如果再考虑到人类的社会行为是以认知为基础的,那么,这个全新认识同样也诠释了众多社会问题、亦即社会的健康问题的根源。

这本书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角度出发,试图从生物进化、社会文化发展与演变、神经科学最新进展乃至现代量子物理学新观点的角度,探讨了心理过程与广义健康,即包含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和认知在内的整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作者力求将客观研究与主观体验、科学理论与人生实践、哲学思辨与实际观察相结合,融合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哲学与科学等各方面的思想与实践,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健康问题的本质作出解释。

本文摘编自《健康的心理源泉》,图源pixabay

新书推荐

《健康的心理源泉》

罗非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2

年2月

42.00元

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错觉。相关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的感觉经验内容是经过脑修饰处理之后的虚拟现实结果,作者称其为棱镜原理。这也符合中国古人“用心如镜”的说法,即我们内心对身心世界的认识,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镜像,该镜像的质量取决于内心(大脑)这块镜子的质量。

近年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给心理学提供了一些踏实的立足点。尤其是棱镜原理,让我们看到了大脑这面镜子的高度动态性。作者一方面基于这种可变性引出了镜像的扭曲之说,认为这种扭曲就是给我们带来认知偏差和健康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扭曲的镜子和现实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了其在认知、行为、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这本书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角度出发,借鉴中西文化和现代宏观、微观物质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对身心健康的认识与实践,探讨了心理过程与广义健康,即包含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和认知在内的整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作者力求将客观研究与主观体验、科学理论与人生实践、哲学思辨与实际观察相结合,融合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哲学与科学等各方面的思想与实践,邀请读者亲自对身心世界现象及其运动和动力规律做出观察、思考与领悟。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前言

1引言

2健康观念的演变

2.1引言

2.2健康观念的起源

2.3早期的一体观

2.4中期的各种宗教健康观

2.4.1本真论的分裂

2.4.2多神论的兴衰

2.4.3一神论的建立与演变

2.4.4一神论的困难

2.5近代的生物观与心理观

2.5.1生物模式

2.5.2生物医学模式

2.5.3传统的心理观点

2.6当代的身心社会观

3健康心理学

3.1引言

3.1.1健康心理学概念

3.1.2健康心理学的分支

3.2健康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3健康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3.3.1健康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3.3.2健康心理学的应用

3.4健康心理学的局限

4身心沟通的焦点

4.1引言

4.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4.2.1生命形态的演变

4.2.2神经系统的进化

4.2.3脑的结构与功能

4.3核心心理功能

4.3.1新皮层的用途

4.3.2核心心理功能

4.4棱镜原理

4.4.1历史性的一步

4.4.2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

4.4.3脑的虚拟计算

4.4.4错觉与真实的棱镜原理

4.5生命王国的组织架构

5沟通的扭曲(上)

5.1引言

5.1.1神经学习律与细胞群落反应

5.1.2适应的利与弊

5.2认知扭曲

5.2.1物质身体与感觉能力

5.2.2认知活动

5.3情感扭曲

5.3.1情绪的分类

5.3.2情绪相关的脑活动

5.3.3情绪带来的扭曲效应

5.4知觉扭曲

5.4.1知觉的内容

5.4.2知觉的扭曲

5.5提升的希望

6沟通的扭曲(中)

6.1引言

6.2认知执行扭曲

6.2.1裂脑研究

6.2.2精神分析

6.2.3东方式内观

6.3情感执行扭曲

6.3.1情感与情绪

6.3.2情绪与过去

6.3.3情绪的升华

6.4生理执行扭曲

6.4.1心身影响

6.4.2身心结构的层级

6.4.3生理与行为扭曲

7沟通的扭曲(下)

7.1引言

7.1.1稳定繁荣的新加坡

7.1.2混乱的拉各斯

7.2生命体系的引申

7.2.1细胞内的生命

7.2.2人体王国

7.2.3核心心理功能的起源

7.3社会功能及其扭曲效应

7.3.1意识与人体王国

7.3.2细胞有没有意志

7.3.3社会群体与社会意志

7.3.4社会功能的扭曲

7.4社会扭曲的三态

7.4.1激进与保守

7.4.2民主与共和

7.4.3发展与扩张

8解决的途径

8.1引言

8.1.1民“信”什么

8.1.2凝聚力的心理来源

8.2心理调节

8.2.1催眠疗法

8.2.2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8.2.3后期的心理治疗流派

8.2.4美国的心理学

8.3结合脑科学的方案

8.3.1大脑中的光点

8.3.2微接触

8.3.3直接参与

8.4其他的可能性

8.4.1来自生活的智慧

8.4.2未来的开端

8.4.3微心理学

9终极问题

9.1引言

9.1.1天问

9.1.2内心探寻者的归宿

9.1.3心理的动力学

9.2地位与平衡

9.2.1社会环境的内心意义

9.2.2心的地位

9.3主宰的寻求

9.3.1科学、哲学与宗教

9.3.2探索的心理学

9.3.3认识论问题

9.3.4实用问题

9.4终极问题的探究

9.4.1终极问题的科学思路

9.4.2终极问题的心理学表述

9.4.3知觉的主体

9.4.4透过现象看本质

9.4.5终极问题的心理意义

9.5彻底的回馈

9.5.1正念运动

9.5.2正念与现代认知神经科学

9.5.3正念的精髓

9.5.4正念的社会心理学

9.6心理建设

9.6.1心理建设的物质基础

9.6.2心理建设的需求

9.6.3心理建设的方法

9.6.4心理建设的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罗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感觉、情绪、认知过程及其调节的神经心理机制。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

由中国心理学会组织编写,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杨玉芳任总主编。文库选择的内容都是当代心理科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富有成果的理论学派和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有重要价值的应用领域。各作者都是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在相关领域具有很深学术造诣,治学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和教师。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书目:

1.郭永玉:人格研究(年1月第二版)(点击可浏览)

2.傅小兰:情绪心理学(点击可浏览)

3.乐国安、李安、杨群:法律心理学(点击可浏览)

4.王瑞明、杨静、李利:第二语言学习(点击可浏览)

5.李纾: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点击可浏览)

6.王晓田、陆静怡:进化的智慧与决策的理性(点击可浏览)

7.蒋存梅:音乐心理学(点击可浏览)

8.葛列众:工程心理学(点击可浏览)

9.白学军:阅读心理学(点击可浏览)

10.周宗奎:网络心理学(点击可浏览)

1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点击可浏览)

12.苏彦捷:生物心理学(点击可浏览)

13.张积家:民族心理学

14.张清芳:语言产生:心理语言学的视角(点击可浏览)

15.张力为: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手册(点击可浏览)

16.苗丹民:军事心理学

17.赵旭东、张亚林:心理治疗(点击可浏览)

18.罗非:健康的心理源泉

19.王重鸣:管理心理学

20.董奇、陶沙: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21.许燕: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

22.左西年:人脑功能连接组学与心脑关联

23.郭本禹:理论心理学

24.韩布新:老年心理学:毕生发展视角

25.余嘉元:心理软计算

26.樊富珉:理论基础与实践

27.施建农:创造力心理学

28.吴国宏:智力心理学

29.张文新:应用发展科学

30.罗跃嘉:社会认知的脑机制研究进展

本期编辑: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健康的心理源泉》!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xt/11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