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洋(.4—.8)男,中共党员,绍兴市越城区马山街道宋家溇村人。年7月绍兴县马山中学高中毕业,年9月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护理学校,年7月医院手术室从事护理工作,年12医院麻醉科从事技师工作。历任主管技师、副主任技师、主任技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院麻醉科副主任、ICU中心主任、专业技术四级、文职二级(正军级)。荣立三等功1次。曾获陕西省青年突击手、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年度“感动陕西人物”。从事麻醉手术7万多例无一失误,被誉为“麻醉大师”。年8月因病去世。
生前任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症医师分会常委,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委员、陕西省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兼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和《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编委。
获各类科研基金13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陕西省专项基础金和重点科研项目4项,全军“十五”科研基金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各1项,发明改进新技术23项。发表论文余篇,其中以英文刊出35篇,副主编专著2部,责任编委和主审专著各1部,参编11部。
陈绍洋的事迹被媒体纷纷报道。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中,以《陈绍洋:为患者麻醉7万多例无一事故》为题作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妙手仁心济苍生》的纪实报道。陕西省委制作了专题片《闪光的生命》,西安话剧院创作了话剧《我用生命守护你》。光明日报社与陕西省委还联合举办了陈绍洋事迹研讨会。
附件:
陈绍洋用生命坚守人民军医的职业信念
(年5月27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期刊发,年5月27日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批示:要宣传陈绍洋同志的高尚医德)
新华社西安讯“陈绍洋是一个把职业信念看得比生命都重的人。”作为第四军医大学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以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恪守着一名人民军医的本分。他肝癌晚期,但在做完肝脏移植和股骨头置换两个重大手术后,他仍每天坚持工作10余小时,参与救治病人、整理临床经验、指导学科研,被誉为人民好军医、生命托付人。
“他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恪守着一名人民军医本分”
年3月29日,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8小时、滴水未进的陈绍洋,在准备为一名重症病人实施麻醉时,突然感到肝区剧烈疼痛,豆大的汗珠瞬间从脸颊滑下。见到陈绍洋脸色发白、汗如雨下,一旁的主刀医生劝他休息,但他咬紧牙关,用拳头顶着腹部完成最后一台手术后,他双腿一软,摔倒在地。次日,在家属和同事的“逼迫”下,他做了超声检查,发现肝脏上长有4个鸡蛋大小的瘤子已顶破肝膜,肝癌晚期,在进行检查确诊前,他为三名重症病人进行了手术麻醉。手术前一星期,陈绍洋3次飞赴北京、昆明等地进行学术交流。“陈绍洋是一个把职业信念看得比命重的人。从医30年,他以精湛医术、高尚的医德恪守着一名人民军医本分。每一个病人第一眼见到他都会认定他是可以信赖的医生,是可以托付生命的人。”医院政委董新平说。他献身医学麻醉事业,潜心研究,先后在颅脑麻醉、术后镇痛、围手术期心脑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推动我国麻醉医学快速发展,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7项重大奖项。完成各种手术麻醉7万余例,未出现一例明显并发症、无一例医疗纠分,创造全国麻醉界纪录。年5月21日,做完肝移植手术两个月的陈绍洋在移植中心病房进行术后恢复性训练,透过玻璃看见肝移植术后病人李志铭突然跌倒,他立即冲进监护室,对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进行心外按压,并指挥护土吸痰、加压面罩吸氧、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医护人员劝他回病房休息,但他坚持救人要紧。一分钟后,病人心脏恢复跳动,而陈绍洋却累得瘫坐在地上。陈绍洋的妻子罗兰哽咽着对记者说:“在老陈心中,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几十年来每天都是早上7点前出门,深夜甚至凌晨后才回到家里,常常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只能轻抚着熟睡中的孩子,表达内心对孩子的愧疚。”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神经高度紧张,陈绍洋患上了严重的神经性皮炎和神经性耳聋。一次耳聋治疗期间,他得知院内有位煤气中毒重症患者急需抢救,又毫不犹豫冲向事发现场,对患者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为挽救生命和后续教治争取了宝贵时间,病人成功获救,但他的耳聋却更重了。陈绍洋常说,“百姓是我们衣食父母,医生应该用心为病人治病,全力为他们着想。”每台手术麻醉,他始终做到术前查房,和患者悉心交流,以消除病人紧张情绪。术后随访,观察麻醉反应,交代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安心养病,让每个危险信号杜绝在萌芽状态。
“他把麻醉医术作为艺术追求,以挽救病人为最大快乐”
“陈绍洋是院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工作量是常人的两倍。他把麻醉医术作为艺术追求,以挽救病人为最大快乐,创造麻醉界一个又一个奇迹。”医院院长熊利泽说。
“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陈绍洋常说:“麻醉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梦醒之间,游刃有余’。医生1%的医疗失误,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却是千真万确的%的伤害。”他从每次麻醉中寻反思、找差距,麻醉医术做到了出神入化,被业界誉为“麻醉大师”。年6月30日,医院为7岁女孩实施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麻醉技术要求高、管理风险大,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陈绍洋查阅国外文献、收集病例,制定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术后配合等一套完整麻醉方案,奋战72个小时保障了手术成功。他还先后承担世界第二例中国首例换脸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等30多项重大手术麻醉任务,总结出一整套安全,有效、可行的大器官移植术麻醉方案。和他搭档20多年的肝胆外科著名专家窦科峰教授说:“有他在,我们心里更踏实。”一位90多岁的老红军,患上严重的胆囊阻塞、面瘫、心肺等多功能衰竭,手术麻醉风险高,病医院均遭婉拒。病人被送到医院后,陈绍洋主动请缨,以娴熟插管技能,建立呼吸通道,科学控制麻醉顺序、速度、剂量,保证手术成功,使得这位老红军奇迹般康复了。陈绍洋深有感触的说:“作为医生,我们要用知识来挽救生命。”30年来,他每天晚上坚持学习3个小时,从一名护士成长为全国知名麻醉专家。他参与电针预处理脑保护研究,发现了电针预处理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生存率。这一成果在国内5家医院推广,5.3万余例高危手术患者受益。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平生所学留给学生和后人”
陈绍洋住院期间,院领导和主管医生让他静养,他却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平生所学留给学生和后人。”当除绍洋指导的学生朱芳芸来病房看望他时,身体虚弱的陈绍洋仍不忘要他带着刚完成的毕业论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讲评、圈改……在重病住院期间,他审阅各类稿件30余篇,批改研究生论文十几万字,查阅了百万多字的文献资料,指导科研课题8项,编写20余万字的教材。陈绍洋常告诫学生,医生要敬畏生命,具备责任心、诚信贡献、协作精神、精湛技能和临床思维等多种素质。他先后培养研究生、进修生余人,奔赴全国各地开展麻醉示教,使一大批青年医生从中获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