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科研第三弹以论文结项的心得体

本科生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项的经验总结

写在前头:本科生发表论文其实可以拆分为两个问题,即“本科生如何产出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和“本科生如何发表自己的第一篇论文”,这里只能回答第一个如何产出的问题。我们写这篇论文大致用了年一整年的时间,但是在结项后由于疫情的原因,结项的证书至今也还没有发下来。不过作为经验总结,还是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可以从我们的经验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一、前期准备

使每个人产生发表论文的想法的原因都不尽相同,在此不赘述那些,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理由,我们都需要找到对发表论文的作用作出规定的官方文件,结合自己的需求来判断什么样的期刊才符合条件,比如保研、大学生创业项目结项、综测加分、加学分、拿奖学金等等,每个学校对这方面的要求都有差别,因此一定要以自己学校的文件为主。

作为一个社科类学校的学生,我个人平时接触到科研项目的渠道大多都是辅导员发在年级大群里的各类文件、通知及公告,在遇到感兴趣的项目后依照自己的时间与规划来决定是否参加。当然也有不少同学根据往年师兄师姐的一些经验也会提前进行准备,比如三创。我曾经也参加过三创的项目,但是因为方向比较偏所以没有被立项。我们成功进行立项的是重庆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下发的知识产权专项研究项目。

在满足申报条件后就可以开始下面的准备工作了:

1.寻找组员

2.确定方向——大量阅读文献

3.联系导师

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联系导师的这一步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可能不值得所有人都借鉴。我们决定立项时是在大二上学期,四个人都没有认识的相关方面的导师,但我们已经提前确定好了方向,于是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办公室碰碰运气,询问一下有没有有空闲并且对这个研究方向感兴趣的老师愿意给我们一些指导。没想到的是很快就有热心肠的老师给我们推荐导师,并且那位导师也愿意指导和帮助我们。作为四个从来没有正式写过论文的学术小白,从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写论文,到帮助整理思路、处理框架结构,再到不停指出问题,这位非常负责任的导师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可能是我们在此次立项过程中最幸运的事情。因此对于没有太多论文经验且学术能力不足的本科生来说,联系导师是前期准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此讲述我们的经历也是想告诉大家,即使没有熟悉的导师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有立项的想法就不要干等,要敢于去问去联系老师,说不定就会有意外之喜。

当然对于有自己心仪的导师的同学来说,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这类同学完全可以先与导师取得联系,再在导师的建议下寻找研究方向。但不论是在联系导师之前还是之后确定研究方向,我们都需要阅读大量文献综诉,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且范围尽量小的点来进行研究,如果没有阅读文献进行一定的知识储备,所有的想法都是在自说自话。

二、立项

从确定选题正式开始立项申请到申报截止日期一般会有一至两周的时间,这时的唯一目标就是填写立项申请书,有关课题申报通知中都会详细标明申请要求和截止时间。

申请书虽然格式不一,但申请理由和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两部分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尤其重要,是立项审核中重点考察的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两件事:

1.大量阅读文献

2.建立论文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支撑起整个文章的骨架,需要以简洁干练的语言介绍整篇文章的逻辑顺序,梳理文章脉络,简言之就是告诉别人你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每一步需要怎么走,最后的研究结果可能是什么。如果能画出框架结构图是更好的,这对于审核老师来说会更加直观。当然这里的框架结构只是我们在前期的大致设想,当立项成功正式开始写作后有部分改动导致最后完成的论文与申请书中的有出入是正常的,但是除框架结构外,具体的研究内容不可以改变。

材料提交没有问题过后就是等待邮件通知及官方网站的立项名单公示,等待时间大致会在一个月内。

三、写作

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

1.掌握专业知识

掌握好专业知识是进行科研项目的基础,在写论文时如果在基础性知识上出现错误,文章的专业性就会受到质疑。

2.大量阅读文献

这是需要标红标粗的一条,从立项的准备工作开始到申请立项再到下笔写论文,都不能离开大量阅读前沿的学术期刊和论文,阅读期刊论文是对写论文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根据,这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却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

阅读文献综述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1)以能够看懂并且以简洁的语言跟别人复述为标准来看论文;

(2)除研究内容外,还要注意学习别人论文的行文思路、文章结构、图表的运用等,这些在自己写文章时会很有帮助;

(3)看完后养成对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分类的习惯;

(4)一定要坚持,前沿文献综述很多不比课本那么详细,专业性强也就意味着会晦涩难懂,刚开始看论文一定会举步维艰,甚至越看越崩溃,这时候千万不要放弃,每遇到一个不懂的知识点或专业名词都去把它搞懂,这样到后面阅读就会愈发容易,愈发有成就感;

(5)前期看中文期刊的同学后期一定要逐渐过渡到英文期刊,如果看不懂的话可以熟练运用翻译软件

3.任务分工与配合

组员在两人和两人以上的,一定要注意沟通交流与分工协作。很多时候的情况是,就像在课堂上完成小组作业一样,我们习惯性的会在一起讨论后将任务按人头均分,随后再将其进行整合。但这样分工过后也会产生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每个人思路与想法都不同,即使已经讨论过,但在真正下笔后很有可能与讨论的结果完全不同,或者出现几个人的内容相互重叠的情况,因此需要组员之间不断地相互指出问题,进行沟通。其次是将文章按块分割后,由于每个人的写作风格甚至用词、标点符号的运用习惯都不相同,因此整合后会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篇文章出自几个人之手,有可能分割的上下文之间难以衔接,这就需要在前期找到解决办法或在后期进行大规模调整,这是非常耗费时间与精力的一项工作。然后就是项目负责人需要安排时间布置任务并组织讨论,在小组作业的情况下,人数越多拖延就会越严重,隔一段时间不进行沟通交流,可能大家就会忘记之前讨论过的内容甚至忘记自己的观点。

4.注意行文语言与格式

写文章时一定要避免套话,行文尽量精简,作为本科生可能会担心自己学术水平不够,达不到要求的字数,因此废话一箩筐,这样的文章会被老师或有一些学术经验的人一眼就看出来。我们之前写的那篇论文在完成第四稿给导师看的时候,导师的评价是其中至少有30%的话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写论文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生搬硬套用自己都看不懂的话来显示自己的专业性,所以在论文写完后可以请非专业的同学或朋友来读一下,如果他们能够明白文章想表达的内容就是好的。

其次学术论文对于格式、标点符号、图表等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写完论文主体后,一定要根据要求修改格式,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文章是否有错别字。

5.毅力与心理建设

写论文的过程中通常都要做好重写很多次的心理准备,因为表达效果不好、内容偏题、有了更好的观点等各种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在完成文章后又需要推翻重新来过,这是非常打击人的一件事情。我们有五次这样完全推翻重写的经历,其中大大小小的修改更是不计其数,中途真的是被论文搞到心里防线崩塌。因此需要我们用毅力坚持下去。

四、结项

在写作的期间,我们也需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9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