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双手赞成教育部和科技部关于破除“唯论文”,“唯SCI”的举措。一项规则被玩烂,玩走样以后,到了改弦易辙,甚至推倒重来的时候了。不过对于此举能否彻底改变科研乱象,一扫腐枝烂叶,还学术朗朗晴空,还心存疑虑。因为科研领域的主要问题不是唯什么,采取什么标准,这些都是表象,体制和人,才是问题所在,不解决一些根本问题,仅换一套标准体系,科研治理恐难取得成效。如同中国足球,不管是家里和尚还是外来和尚,好经都会被念歪。科研在中国有两多,一是搞科研的人多,二是科研经费多。除了专职科研人员,全国所有的教师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为评职称都要搞科研、发论文;全国所有的研究生为毕业也要发论文,这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科研成果量大质差现象毫不让人奇怪。年我国的科研经费就超过欧盟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当然是中国崛起的需要,但其中的一些浪费也是有目共睹的。与这两个“多”不相符的是,与科研相关的管理粗放、简单化,说得严重一点是懒政。研究生毕业,简单地要求发表文章,这样省去了自己考核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的麻烦。职称评审,要求文章数量,简单套用SCI指标以及国内期刊等级标准。科研课题,立项打破头,项目结题马马虎虎走过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科研学术圈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利益场,为职称而科研,为票子而科研的现象比较普遍。于是,科研的巨大蛋糕,聚集并吸引了大批逐利的人,内部形成了利益圈、利益链,外部还有产业圈、产业链。在这样的环境下,鱼龙混杂,投机钻营,造假,抄袭,腐败等等科研乱象就难以避免了。同时,急功近利、利己主义盛行,这样的风气不仅损害踏实本分做科研的人和团队的利益,也打击了不迎合者的科研积极性,严重影响能引领世界的基础性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科研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改变现状,要用制度和法律来治理和规范。在新的科研治理体系建设中,除了破除“SCI至上”,还要:1,减人减量对职称评聘进行改革,减少为职称而科研的数量。比如,在教师的职称评聘中,加大师德师风和教学水平的比重,降低科研能力比重,减少论文数量要求,缩小职称在职以及退休后收入的差距。其他领域专业人员也相应进行面向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改革。如果还是全员科研,不仅科研水平得不到提高,新的体系标准也会在各种手法的围攻下变质变味。2,求实重效科研课题严格验收环节,建立处罚制度和项目奖励制度,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重视高校的科研转化率是个好的导向,但不适用于基础理论研究。3,分类监管去除SCI之后,更要加强对国内科技期刊的管理,建立严格的同行评议和同行举报制度。还要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监管,建立各专业的学术评审专家库和专家举报机制,排除相关管理人员的干扰和寻租。什么时候,教师不再为论文发表绞尽脑汁、各显神通;教授博导不再有老板做派、当官念头;期刊主编不再风头十足、奉为上宾;院士不再围着处长点头哈腰,科研治理才是有成效的。任重而道远。(文中图片选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