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还是一名学生的王刚,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刚毕业的他又顺利加入了航空工业光电所,成为了一名航空人。转眼入所已七年,在光电所重点实验室工作的他主要从事直升机任务系统总体和陆航预研方面工作。七年间,他凭着一身创新劲儿在自己的预研领域奋力开拓着,逐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路。
在实验室的王刚
近两年来,他和他的团队更是努力开拓了直升机课题组在陆航预研领域新的篇章,同时将基于MBSE的设计方法应用于直升机任务系统设计中,大幅提升了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和调试验证的效率。七年来,作为航空科研创新路上的一名默默的“行者”,他厚积而薄发,赢得了同事们的佩服与点赞。
年,对光电所某课题组和王刚来说,是一个特别繁忙的年头。这一年,所里的直升机课题组为了填补在陆航预研方面的空白,开始进行初步的探索与布局。王刚以前一直从事该方面的预研工作,对此有坚实的技术基础与储备。在任务集中攻坚中,他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积极将以前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从材料搜集、报告撰写、汇报材料制作以及竞标汇报现场等多个方面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反复的交流讨论,尽力提高项目申请材料的质量和减少竞标过程中的疏漏。最终,经过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后,经过多轮反复修改与迭代后,他自己申请的课题与协助其他课题组一起申请的多个课题,在陆航专用技术竞标中一举夺魁,所有竞标项目都以第一的成绩通过,填补了直升机课题组在陆航预研领域的空白,同时拓展了直升机任务系统设计的新方向,为光电所在直升机任务系统后续的型号占位奠定了基础。
在团队中的王刚(右)
在同事们的眼中,他就是党员中的先锋代表。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在重点型号攻关、重大项目论证中,他总是默默地冲在前头。年,作为“某型号罗阳青年突击队”队长的他,带领大家学习MBSE的系统设计思想、方法与操作,要将其应用到该型号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在该型直升机火控外挂管理系统设计开发中,面对系统与其他外围设备交互节点多、需求变更频繁的特点。为了提高任务系统的设计效率,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保证系统设计模块可重用性,他开始将基于模型的系统设计方法(MBSE)引入到直升机任务系统需求管理、系统设计、软件自动生成等环节中。
计划中的设想很美,但待到真正实施时,却发现是困难重重,众多问题也随之而至。比如,如何从言简意赅的合同中捕获用户真正的需求,如何从凌乱复杂的代码中提炼出武器使用流程,如何从零散主观的经验中提炼出系统用例模型,乃至于活动图的设计、状态图的执行、系统架构的搭建、目标代码的生成。可以说,即使前进每一小步,都步履维艰。同时由于基于模型的软件代码生成、嵌入式环境动态调试在所里属于首次,遇到了不能动态调试、时序不统一等一系列难题。面对难题,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加班加点查阅资料、多方协调讨论,下班后的晚上,会议室、办公室、实验室到处都是他与项目组成员讨论、思考、调试的身影。项目开始以来,加班成为一种常态,他们放弃了高温假、国庆节等节假日的休息,只为尽快地实现MBSE在型号中的应用。最终,他带领团队打通了MBSE的系统设计方法在该型号任务研制过程中的全流程使用,在MBSE的推广应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系统设计方法的跨代提升。
每次攻坚,对于他来说是一次艰难的磨练,更是一次相互分享与提升的过程。他会将以前在预研中所研究的技术、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与其他型号的同志进行交流分享,共同研讨如何将预研与型号进行更好的结合,如何使先进技术在型号中更好的落地。同时在交流分享中,他提炼出各个型号中的共性问题和区别,然后再与大家进行讨论,尽量避免重复劳动,提高设计效率。
行者无疆,创新有道。尽管加入航空工业的时间不算长,但他始终坚持着一名共产党员和航空人的初心与使命,奔跑在创新路上。从实验室到外场,从高原到戈壁,从星辰到大海,他始终前行着,向着新时代的梦想前行着……
消息来源:重点实验室党支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