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校各院系以“三大”建设为契机,以科研工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在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激励年度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凝聚全校共识,形成科研发展新动力,根据《中山大学年度科研工作奖励实施条例》,学校决定对年度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共评定“科研业绩综合激励单位奖”9个,“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单位奖”18个。其中,“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单位奖”包括四大单项奖励:科研经费总量最高奖、人均科研经费最高奖、重大重点项目先进奖、科研经费进步先进奖,分别按人文社科、理工科、医科三大学科遴选。
医科单位获得表彰的分别为:
肿瘤防治中心年度科研工作综合评分排名医科学院(医院)第一名;
被评为年度科研业绩综合激励单位奖、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单位奖(科研经费总量最高单位奖、人均科研经费最高单位奖、重大重点项目先进单位奖)。
突出业绩
牵头项目预算经费再次突破一亿元,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获得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项目数再创新高,59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杰青1项,重点项目3项;徐瑞华教授团队完成的“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新与应用”成果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影响因子20.0以上全球顶级专业期刊发表临床研究论文5篇。张力教授主持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大型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在《柳叶刀》主刊发表,该研究成果入选“ThebestofASCO”;马骏教授团队开展的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大型多中心前瞻性Ⅲ期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在《柳叶刀肿瘤》发表;贝锦新教授团队组织的结外NKT细胞性淋巴瘤的大规模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在《柳叶刀肿瘤》发表。此外,关于线粒体的外膜融合机制的研究也首次被《Nature》接受。
主要措施
年,中心响应学校建设“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围绕中心“三最一流”的发展目标,继续推进“三大”建设,充分发挥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等大平台的引领作用。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年新增杰青1名,万人计划3名,南粤百杰1名。
中山医学院被评为年度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单位奖(重大重点项目先进单位奖)。
突出业绩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2月,学院获正式批准的科研经费总数约.81万元;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项,实现零突破;2名教授以骨干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获“万人计划”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获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获“广东省珠江新星”4项;经国际同行评审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共计篇(截止11月底),在高影响力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著(IF﹥10)6篇;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举办“精准医疗与转化医学前沿国际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议3场次;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获“优秀”,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新增广东省媒介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法医学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精准医学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基因操作与生物大分子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措施
中山医学院紧紧围绕学校”三大”建设思路,围绕十三五建设指标任务开展各项工作。热带病防治研究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两大科研平台以及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研究等4个平台外科研大团队获学校三大项目首批启动建设。建设培育过程正常有效推进,各项建设目标、指标完成情况正在考核评估之中。
医院
年度科研工作综合评分排名医科学院(医院)第二名,
被评为年度科研业绩综合激励单位奖、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单位奖(重大重点项目先进单位奖)。
突出业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了零突破,主持立项3项,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获9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院第五;首次获得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重点项目;获纵向科研项目项,合同经费.64万元;新增横向合作项目41项,合同经费约万元;获批校本部经费.42万元,独立进账.50万元,总经费.92万元;以第一作者单位身份自行检索,本年度已发表SCI收录论文篇(其中online80篇),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官方发布数据显示:年发表SCI论文篇,位居全国医疗机构第8位,其中:学科影响因子前1/10期刊论文84篇,居第3位;第一作者国际合作论著78篇,居第7位;器官移植团队和血液科团队分别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三等奖(正在公示);肾内科团队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何晓顺教授获广州市科学技术市长奖;“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广东省骨科学重点实验室”及“广州市耳鼻咽喉科重点实验室”也获得建设立项。
主要措施
年,医院紧紧围绕学校“三大”建设发展战略,以激励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提升科研成果质量、推进大平台建设为抓手,医院按照学校有关部署,医院现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情况,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原有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进行探索改革,特别是针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试点了一系列创新的改革和激励措施,对现有的学科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积极推行学科目标责任制和主体责任制。
医院
年度科研工作综合评分排名医科学院(医院)第三名,
被评为年度科研业绩综合激励单位奖和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单位奖(科研经费进步先进单位奖、重大重点项目先进单位奖)。
突出业绩
1.本年度国家级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获得认定,医院国家级平台零的突破;广东省省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新获两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
2.医院年不仅新获2名国家优青,而且摘得中山大学本年度唯一国家基金创新群体。
3.通过挖掘潜力、实施精准帮扶,使国自然项目数提升到75项,资助率高达31%,获得项目数在全校各院系排名第二,医院排名第一。年度科研立项经费达1.27亿元,到账.53万元,亮点项目有国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NSFC-广东联合基金项目、国家优青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4.年成功举办国际顶级盛会“CellSymposia”,会议云集国际国内顶级科学家共同进行学术交流,极大医院的国际影响力。
主要措施
年,医院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建设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及“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的号召,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为抓手,把握机遇,趁势发展。通过合理布局临床和转化研究平台、拓展实验场地、增配高端设备,显著提高平台实力。围绕学科方向,强调人才引育并重,通过改良土壤、全方位配套,人才与团队实力不断提升。
医院
年度医科学院(医院)科研经费增幅第一名,
被评为年度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单位奖(科研经费进步先进单位奖)。
突出业绩
年度获得纵向科研项目62项,纵向科研经费总数达.5万,总经费.36万元(校本部.30万元,独立进账.06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李孟鸿教授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肠道菌群影响结直肠癌发展和化疗敏感性的研究”获得立项资助,立项经费万元(直接经费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山大学医院联合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基于肛门功能和性功能保护的直肠癌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邓艳红教授为第一作者,汪建平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JCO(Journalofclinical),影响因子20.。
主要措施
积极组织各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特别是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通过组织申报动员大会,邀请专家举办申报经验交流指导讲座提高申报数量及申报质量;积极组织申报科研奖励,组织协调具体奖励申报工作;在中山大学“三大建设”的经费支持下,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目标,医院大平台、大团队和大项目进展建设;积极组织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会议30余次,医院与国外优秀大学研究院的合作交流;及时跟进科研管理政策变化,医院科研管理办法,完善了科研论文发表审核制度,组织了全院科研经费自查自纠,确保科研经费规范支出。
中山眼科中心
年度医科学院(医院)科研经费增幅第三名,
被评为年度科研业绩突出贡献单位奖(科研经费进步先进单位奖)。
突出业绩
校本部进账.96万元,独立进账.91万元,共.87万元;刘奕志教授团队“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出透明晶状体,首次实现了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用于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原创论文在Nature上发表(Mar17;():-8,第一署名单位和共同通讯作者单位),该文章被NatureMedicine列为年生命科学领域8大突破性进展之一;继续承担重点重大项目,获得首项国重研发干细胞专项青年首席和首位国自然优青,再获国自然重点和国自然-广东省联合重点,省经信委大数据平台项目1项(万)等;在平台建设方面,获得国家卫计委首批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工程中心培育项目列入学校首批三大建设支持(万元);国重评估已高质量完成材料上报、现场考察两个阶段。
主要措施
年,医院的定位、学校的家国情怀、三个面向、三大建设、医院“四个坚持”等战略为宗旨,紧抓学科建设促发展。
---iSYSU---
来源:科学研究院
原文编辑: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