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军工企业与高等院校实现科研

编者按:年9月18日至24日,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为配合本次活动,主办方组织开展了“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论文征集,共收到投稿论文篇,经多轮评审遴选出优秀论文55篇。仰山智库将陆续推送优秀论文,以飨读者。

军工企业与高等院校实现科研军民融合之我见

作者:耿厚才周俊孔令清陈冰娴王明杰

1.引言

“军民融合”,指的是为满足军事国防和民用两个层级的需要,把目前所具有的国防建设和民用产业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国家层面的集合体。其目的是为达到军队与民众的双赢,改变军民分离的旧模式,实现军民合作,促进国家军事、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协调、共同发展。

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在许多发达国家推广实行,这些发达国家提倡在推进国防建设的同时,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提升了总体实力。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等私营企业为主的军事工业,韩国的现代重工集团为代表的许多大型企业都是典型的军民结合型企业。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国防工业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用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从民用生产转为军用生产,形成了早期的“军民结合”战略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我国船舶工业也首先进行了改革,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于年率先成立,作为经济实体,面向国内外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思想,明确规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建立适应国防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制”,为加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跨入21世纪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将军队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思想,将建设经济军事融合体成为了当今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回顾我国推进军民共同发展之路以来,军地各级按照中央部署,积极实践、不断摸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军民融合在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军民融合的行业之一,我国船舶行业已先后经历了“以军为主”“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寓军于民”等阶段,并摸索出一些好的做法,在“军转民”“民参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中市场开放程度最高、转换效率最优、军民融合程度最深的行业之一。诸多军民融合的产物如战略核潜艇、新型导弹驱逐舰、新型导弹护卫舰、大型两栖登陆舰、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等一大批质量可靠、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的出现,为人民海军走出近海、走向远洋、执行多样化任务提供了装备保障。

2.军工企业协同高等院校实现军民融合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秉承响应国家战略,更好地发挥传统军工体系外高校、研究院所在基础科研、核心关键技术,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年12月,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通过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建立紧密的全面合作关系,有效地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在产业提升、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了进一步发挥上海交大相关特色学科优势,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还以特聘研究员的方式,聘请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机械与动力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院的多位骨干教师,与江南研究院相关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联合攻关团队,直接参与研发设计工作,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开展科研合作。

然而,如何更好地实现并推动军工企业与高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当前进一步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实施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又一重要命题。

步入21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对军工企业结合高等院校军民融合做了诸多深入研究。年罗怡首先提出了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势下,高等院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应努力成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的生力军,并与其他行业主体共同构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年,董晓辉探索了军民融合背景下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体制壁垒、知识产权归属、安全保密、税收优惠等问题阻碍着大学科技园军民融合模式发展。年何海燕、姜李丹、孟祥萌通过对高等院校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发展瓶颈的分析,提出高等院校在军民融合进程中应从体制机制建立、军产学研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出高校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对策。

高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公园,现发展成令人瞩目的硅谷,其始终贯穿着军民两用性或军民转换互动。日本同样重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在政府推动下,形成了著名的“官、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筑波科技城”,这也是日本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基地。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对于国防科技工业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航天、航空、核、船舶、电子以及兵器等几大行业,几乎代表了我国自主创新的最高科技,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都在基础研究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就是在中科院和以北京大学为首的部分高校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才得以成功,使我国国防实力得到质的飞跃,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高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就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与军工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活动,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战场→科研的良性循环。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该协同创新的关键。通过强化主导和协调作用,可以把各类高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与科研成果展示出来,把企业的技术需求、研发方向排列出来,最大限度实现教育、科技和经济的无缝对接。

3.军民融合政策解读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充分发挥高校在军民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中作用是世界各国的一贯做法。近年来,我国先后有多所大学,如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搭建了军民科技融合平台,承担了国防工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任务。可见,通过高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可以充分发挥各类高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引导构建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高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可以在政府部门引导下,聚焦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集各类高校的优势资源,在共同搭建的共同参与、共同互促、共同受益的技术创新平台下,共同培育技术自主创新人才、共同从事技术自主创新,进而推动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人才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可使国家对军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逐步实现从军内向军外拓展,为构建“军民融合、寓军于民”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4.军工企业协同高校科研实现军民融合的难点

科技战略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科学研究成为国家活动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向高校寻求这些方面的有力支撑,解决科研生产任务中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问题,以更好地提高科研生产能力。然而,高校科研活动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军民融合,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4.1文化认识差异和保密管理问题

对于高校的科研人员来说,科学研究者必须将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的价值向同行展示,即科学研究活动价值展示。因此,为了获得学术声誉,科学家需要发表学术论文。科学家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作为学术信息的生产者,科学家并不直接从其研究成果的发布中获得物质利益,他们更







































雌三醇软膏治疗白癜风是否有效
白癜风诚信单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7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