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的秋末冬初,成都七中的校园里却暖意融融。11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骨干教师们齐聚一堂,参加成都七中第39届教育研讨会生物分论坛。本次活动由成都七中、成都七中生物教研组主办,成都市“文宗名师工作室”承办。本次生物分论坛是在国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召开的。论坛以“课堂展示”和“专题报告”等形式,分享成都七中课程深度变革方面的区域智慧与专家前沿观点,同时通过与专家深度对话,力图达成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文化共识。
毛道生副校长致欢迎辞
针对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新形势,如何在高三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强化科学备考呢?高三备课组长沈晶晶老师给各位参会老师带来了的一堂精彩纷呈的一轮复习示范课《免疫调节》。课堂以七中学子非常熟悉的“校猫”为切入点,创设了三个生活情景:与猫正常接触为什么不会感染病毒;被猫抓伤免疫系统如何反应;免疫调节能力有限,被猫咬伤该怎么做。连成课堂“明线”,激发学习热情。以建模为突破手段,通过构建两个概念模型“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来构成课堂“暗线”,紧扣考纲、突出教学重点。以练习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例题——师生共同提炼总结——反馈训练生生互评”,提升能力,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最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免疫调节知识点,利用知识网络带动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回顾完成课堂小结。
课后,成都七中高新校区生物教研组组长谈云超老师首先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对本堂课进行了评价。谈老师首先高度肯定了沈老师的“情景教学法”,他指出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中,如果老师的课堂能经常以某一“情景”为主线结合生物教学实际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复习课的枯燥状态。如何使高三的复习更高效?谈老师强调一定离不开习题的精选、精练、精讲和精评。沈老师这堂课虽然习题不多,但是选的非常精妙,例题紧扣知识但又蕴含“玄机”,这就要求学生能以知识为基础,深挖情景;以能力做杠杆,突破得分点,这正好体现了生物教学“情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那在高三的复习中如何抓落实呢?谈老师指出有效利用概念图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而沈老师这堂课无论是从课下还是在课上都为我们所有老师对于概念图的利用和学生的评价指明了方向。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王威教授、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刘文江教授从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对本堂课进行了评价。王威教授指出从研究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角度看沈老师这堂课非常成功。同时沈老师这堂课还从概念图、知识网络图等不同角度来达成和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一堂非常精彩、经典的课例。刘文江教授对本堂课的构思给予了高度评价,整堂课,教师选题合理、知识能力定位准确;情景设置鲜明生动、贴近生活;教学过程节奏明朗、主线清晰;师生互动指令有效;生生互动学有所获。
各位专家的思维碰撞,为我们带来了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为我们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指明了方向,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落实核心素养的信心和决心。
本次大会荣幸的邀请到了教老师的老师教育部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负责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恩山教授莅临指导。刘恩山教授作题为《核心素养的学科表达(生物学科视角)》的主题发言。
核心素养之一: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刘教授认为核心概念分三个层次呈现。大概念,即生命观念具体内容,保质期40年。重要概念,保质期40个月。次位概念,保质期40个星期。
在教学上,刘教授做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他指出,教学应由下至上,从次位概念、重要概念再到大概念。就像先铺砂石搭建路基,然后才能铺枕木和铁轨。大概念就像是金字塔的塔尖。教学不能只有塔尖,更不能建好基座,塔尖却没盖成。
核心素养之二: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理性思维是一种基于事实,严密推理,以期达到更好结果的一种高质量的思维范式、习惯和工具。在解读理性思维的标准时,刘教授风趣幽默的说:“质疑是思考的视角,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论辩的准绳。将这24个字打包带走,各位今天就算没白来”。
注:在正式颁布的新课标中,理性思维将改为科学思维,这是物理、化学与生物三个学科统一用语的结果。科学探究包含理性思维,但理性思维的习得和提升不限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不一定每节课都有,理性思维每堂课都应该有。所以,理性思维的应用更广泛。
核心素养之三: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科学探究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科学探究向上扩展和延伸,便有了“科学实践”。后者添加了“工程学实践”的内涵。这体现了新课标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目的,从而助力创新国家的建成。
核心素养之四:社会责任
新课标指出,“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刘教授还指出,在这次新高考制度改革中,将不再专门制定高考考试大纲。
刘教授以他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深入研究,从多角度的视角出发,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解读核心素养体系目标、结构,核心素养与生物教学的关系,分析了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背景、内容,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学科表达的落点在哪里。现场多名全国各地骨干教师认真听取了大师的讲座,并且踊跃提问,共同探讨学校课程改革的推动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外收看网络直播人数余人。
在专家、名师们的发言里,我们感受到了思想者的魅力,实践者的执着;感受到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爱与责任以及对于教育教学的真知灼见。通过此次论坛,老师们不仅进加深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而且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有了更深的领悟,更加坚定了深化课堂改革的决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