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丨物理所入选

彭洋怎么样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22/9476461.html

自年“率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物理所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以“三个面向”、基本实现“四个率先”为目标,系统谋划和推进研究所的“一三五”规划。超导、拓扑、纳米、表面、极端条件等多个学科走在了世界科技最前沿,磁学、光学、先进材料、清洁能源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除了聚焦基础前沿问题,扎根中关村外,物理所还积极参与北京科创中心怀柔科学城、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长三角研究中心建设,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日,在系统梳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众多科技成果基础上,中科院按照“三个面向”凝练归纳出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项成果同时入选。

今天为大家介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成果进展。

量子霍尔效应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它是一种典型的宏观量子效应,是微观电子世界的量子行为在宏观尺度上的一个完美体现。年,德国科学家冯克利青(KlausvonKlitzing)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于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崔琦(DanielCheeTsui)、美国物理学家施特默(HorstL.Stormer)等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不久由美国物理学家劳弗林(RobertB.Laughlin)给出理论解释,三人共同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量子霍尔效应家族里,至此仍未被发现的效应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不需要外加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

图一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示意图,拓扑非平庸的能带结构产生具有手征性的边缘态,从而导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多年来该领域的一个非常困难的重大挑战,它与已知的量子霍尔效应具有非常不同的物理本质,是一种全新的量子效应;同时它的实现也更加困难,需要精准的材料设计、制备与调控。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丹(F.DuncanM.Haldane)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但是多年来一直未能找到能实现这一特殊量子效应的材料体系和具体物理途径。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带领的团队与张首晟教授等合作,从理论与材料设计上取得了突破,他们提出Cr或Fe磁性离子掺杂的Bi2Te3、Bi2Se3、Sb2Te3族拓扑绝缘体中存在着特殊的V.Vleck铁磁交换机制,能形成稳定的铁磁绝缘体,是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Science,,61()]。他们的计算表明,这种磁性拓扑绝缘体多层膜在一定的厚度和磁交换强度下,即处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态。该理论与材料设计的突破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兴趣,许多世界顶级实验室都争相投入到这场竞争中来,沿着这个思路寻找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图二理论计算得到的磁性拓扑绝缘体多层膜的能带结构和相应的霍尔电导

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材料中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对材料生长和输运测量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材料必须具有铁磁长程有序;铁磁交换作用必须足够强以引起能带反转,从而导致拓扑非平庸的带结构;同时体内的载流子浓度必须尽可能地低。年,中科院物理所何珂、马旭村、王立莉、吕力、方忠、戴希等组成的团队和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张首晟、王亚愚、陈曦、贾金锋等组成的团队合作攻关,在这场国际竞争中显示了雄厚的实力。他们克服了薄膜生长、磁性掺杂、门电压控制、低温输运测量等多道难关,一步一步实现了对拓扑绝缘体的电子结构、长程铁磁序以及能带拓扑结构的精密调控,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出了高质量的Cr掺杂(Bi,Sb)2Te3拓扑绝缘体磁性薄膜,并在极低温输运测量装置上成功地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结果于年3月14日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为共同第一作者单位。

图三,在Cr掺杂的(Bi,Sb)2Te3拓扑绝缘体磁性薄膜中测量到的霍尔电阻

该成果的获得是我国科学家长期积累、协同创新、集体攻关的一个成功典范。前期,团队成员已在拓扑绝缘体研究中取得过一系列的进展,研究成果曾入选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团队成员还获得了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以及年“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陈嘉庚科学奖”等荣誉。该成果也荣获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编辑:米老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4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