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玉教授科研团队参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

点击上方,   年10月23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郭永玉教授带领其科研团队多名师生参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年学术年会的“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题论坛。本次学术年会于10月22日至24日在江苏苏州举行,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承办,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太湖会展有限公司协办。年会以“中国社会心理学:步入新时代、理解新要求、应对新挑战”为主题,共设置8场主旨演讲,4场会前会中工作坊、38场专题论坛、32场分组论坛。

  郭永玉教授担任“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题论坛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人格与社会研究所的在读硕士研究生钟笑宇以“‘暴力执法’容忍度的影响因素:结构需求与共情的双路径作用”为题展开汇报。他所在的团队编制了“暴力执法”容忍度量表,并从动机(结构需求)和情绪(共情)两条路径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结构需求与共情负向预测“暴力执法”容忍度。另外,还进一步探究共情影响“暴力执法”容忍度的内部机制,发现观察者公正敏感性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该研究的实践意义是为相关部门提供引导“暴力执法”事件网络舆情的依据。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张彦驰老师以“老年虐待的概念、类型、风险因素、筛查方法及防治措施”为题,梳理了针对这个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关文献。他指出“老年虐待”有多种形式并且来源于许多方面,会导致老年人抑郁、焦虑、痴呆、身体损伤、健康状况恶化等恶性后果。老年虐待筛查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发现处于虐待风险的老年人,降低遭受虐待的风险。而鉴于问题的复杂性,需要社会各界联合通力合作,构建立体的防治网络,维护老年人权益。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丁毅老师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风险差异:弱势群体的脆弱性及其机制”为题,探讨在疫情背景下不同群体在经济和心理福祉等方面受影响的程度是否表现出差异性。研究分别在三个阶段调查了男性与女性、高社会阶层与低社会阶层者在疫情中的经济受损、心理健康等情况,发现女性、低社会阶层者等弱势群体在疫情中的经济和心理脆弱性更高,还进一步发现一些潜在心理机制(病原体敏感性、风险抗逆力)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说明相关疫情治理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点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的杨沈龙副教授以“疫情背景下的个人防护行为:补偿性控制的自我层面展现”为题进行分享。区别于传统视角,他提到补偿性控制可能表现为通过自我力量对外界加以控制。他发现人们感到的疫情带来的安全威胁正向预测购买防疫必需物品等自我主动防护行为。另外,除购买防疫必需物品外,安全威胁对于其余防疫行为的预测作用均在一定程度上基于秩序需求的中介作用。这说明面临安全威胁时,人们会产生补偿性控制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形成高秩序需求,主动自我防护。因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应考虑通过外部支持和个人自主防护相结合的方式。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张冀琦老师以“信任研究中精细概念和普适测量的权衡”为题展开分享,介绍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权衡信任概念的精细性与测量的普适性。他和他的合作者以综合信任清单为工具,基于大型多国调查项目的数据,采用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最为精细复杂的多因素信任模型只能在有限的国家与地区成立,而适度简化的信任模型则能在更为广泛的国家与地区建立测量单位等值。研究提出的简化信任模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回答跨文化研究中信任转化和信任半径等问题。

  因疫情缘故,杨沈龙副教授与张彦驰老师只能通过线上汇报,但是隔屏如相见,千里“心”同途。论坛开展顺利,各位汇报者生动讲解,直击前沿,现场听众还与各位汇报者就“心理学与社会治理“领域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供稿人:钟笑宇)

欢迎长按下图(公众号:personpsy)

更多资讯尽在“人格与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3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