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个胸痛险象环生

??

先来看看这4例险象环生、精彩曲折的胸痛...

早产儿命悬一线,15种疾病逐一攻克

年8月16日,郑女士孕9周时早产生下一对双胞男婴,因患“双胎输血综合征”,受血儿不到4小时去世,输血儿虽存活下来,但动脉导管未闭,很快出现致命性心力衰竭,严重影响肺及其他重要器官功能,手术成为唯一救治手段。但因体重仅g,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对手术提出了巨大挑战。

临危受命,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吴钟凯教授组织多学科专项治疗组,通过儿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影像科等科室专家一同努力,不仅成功手术,还逐个治愈了并存的15种疾病。现在,这名患儿已和正常孩童无异。

早产患儿

Tips:何为“双胎输血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由于两个胎儿各自的胎盘之间有相互交通的血管,一个胎儿不断给另一个胎儿输血,导致一个胎儿逐渐贫血,体重轻;另一个被输血的胎儿负担过重,出现血容量过多、心脏肥大、胎儿水肿等症状。

多器官衰竭被“判死刑”,多科室联手找到病因

年4月,1名在广州工作生活的加拿大人因心脏衰竭、呼吸衰竭、重症肺炎入院治疗。病情恶化迅速,不到一周,心脑肺肝肾5大重要脏器衰竭,随即被转入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家属将患者情况发往医院,得到的反馈是:生还机会渺茫。

吴钟凯教授为加拿大患者手术

作为治疗组组长,吴钟凯教授组织30多位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在与影像科专家一帧一帧研究该超声心动图后,最终在二尖瓣瓣尖位置发现了一条飘动的赘生物,判定病因很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遂行二尖瓣替换术+心内异物取出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管术+体外循环辅助开放性心脏手术。

最终,这名患者逐渐恢复健康。

鱼刺扎入动脉感染胸腔,五个复杂手术一气呵成

00年3月,一例患者吃饭时误吞鱼刺,10余天后就医发现,鱼刺已穿透食道以及紧邻食道的纵膈,径直扎入人体最粗的大动脉——胸降主动脉,造成两处致命伤。一处是食道瘘,瘘口有感染;另一处在胸降主动脉形成假性主动脉瘤,瘤壁非常脆弱,一旦破裂,患者可能因大出血而休克死亡。

术前MDT讨医院统计的该类型手术共3例,仅3例存活。医院,最终来到中山一院。吴钟凯教授组织13个学科的专家会诊,制定了3个手术方案,最终决定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胃肠外科等科室分批接力手术。由于患者的感染情况不可预计,手术过程中各科专家待命。最终,五个复杂手术一气呵成,将患者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动脉瘤合并胃肠肿瘤,MDT寻找最适宜治疗

一名70多岁大爷,患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但考虑到患有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死亡率较大且术后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吴钟凯教授决定弃常规手术而选择保守治疗并隔日B超监测。个月观察,大爷的胃肠道肿瘤可用化疗解决。经多学科会诊,决定先治疗肿瘤,预期寿命超过5年再行心脏手术。

吴教授强调,对于这类患者,第一考虑预期寿命,第二考虑生活质量。

近日,吴钟凯教授应医学论坛网邀请,介绍了胸主动脉瘤的最新治疗进展及微创手术发展趋势,并分享了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成功经验。

胸主动脉瘤外科手术谨防多器官损伤

胸主动脉瘤是人类健康的威胁,也是外科治疗的挑战。

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预计我国胸主动脉瘤患者03年将达到5.3万人。据前统计,国内的胸主动脉瘤,特别是A型主动脉夹层的抢救率低。经常听闻某某猝死,实际上除了心肌梗死引起的突然死亡,也有一部分是由夹层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夹层动脉瘤引发的死亡来得更快,这给救治提出了挑战。

胸主动脉瘤

从外科角度来说,A型主动脉夹层或涉及到主动脉弓的胸主动脉瘤,一定要做急诊手术。在手术期间,防止多器官损伤十分重要。首先,保护心脏功能;其次,保护大脑,否则手术做完,但患者苏醒不过来,给其家庭、社会带来更重的负担;第三,保护脊髓,就是说术后患者能够正常行走;第四,保护肾脏,术后不能让患者依靠透析过日子;第五,保护肝脏;第六,维护出凝血功能。手术期间需要特别重视对心、脑、肾等多器官的保护,这也是吴钟凯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微创追求器官功能保护不单是小切口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开胸手术是胸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微创手术正以独特的优势成为心脏外科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就是真正的微创手术追求的是对器官功能的更好保护,而不仅仅是切口小。

作为临床医生,首先考虑的是抢救生命,其次是保护器官功能,第三才是切口大小。当然,在做好器官功能保护的前提下,从美观角度出发尽可能减小切口面积,是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微创手术的第一种形式。第二种形式是利用杂交技术(开胸介入心脏手术),即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相结合,达到微创效果。第三个病例中患者误食鱼刺,造成食道瘘后又穿刺了胸降主动脉形成了感染性假性动脉瘤,采用的就是手术与介入相结合的方式。介入不单指血管介入,也包括胃镜介入方法。如不采用一体化手术方式,患者可能要先后接受三次外科开刀手术,创伤极大。第三种形式就是纯粹的介入技术,比如临床上80%~90%的胸降主动脉瘤,基本依靠介入方法解决。还有一部分仍要依靠手术,需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手术微创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依赖于整个科技界的技术革新,临床医生需顺应变化,但不应一味追求微创本身。关于学科进展,吴钟凯教授表示,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国家特别提出科研要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包括材料的创新研发、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等等。就大血管外科领域来说,近两年遇到进口材料短缺的问题。作为临床医生,不仅要做好手术,也要与基础研究者合作,参与创新产品的临床转化研究,找到更好的材料和治疗方法造福患者。分享MDT成功经验

MDT是指与疾病相关的多个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提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并由相关学科综合治疗的一种诊疗模式。

危重症、疑难杂症患者往往存在多器官的损伤,这就需要联合各学科的骨干力量,为他们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中山一院很重视MDT建设。

谈到MDT的成功经验,吴教授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凝聚各科室最顶尖力量,汇集最专业的治疗意见;

二是,一人负责制,由一个牵头人综合各科室意见,在意见发生冲突时进行抉择,面对突发情况时统筹协调;

三是,为医生创建宽松的医疗环境,尤其对于手术风险较大的危重症患者,由医院管理科与患者家属签订免责协议,解决临床医生的后顾之忧。

通过推广MDT,给危重症患者创造更大的生存机会,挽救生命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将促使更多专家参与到MDT。

专家简介

吴钟凯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兼心血管医学部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亚洲心脏瓣膜学会介入治疗学术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广东省生理学会心血管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主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1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