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学术之星
AcademicStar
李璟
伸手摘星,温顺尚早
个人简介:李璟,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运营与供应链管理方向,级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为谢家平教授。
座右铭: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术经历:博士期间正式发表学术论文7篇,包括3篇A级学术论文和4篇B级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国际三类期刊《Asia-pacificJournalofOperationsResearch》、SCI一区杂志《IndustrialManagementDataSystems》、《Complexity》、《ComputerIndustrialEngineering》、中文核心期刊《管理工程学报》等,现有多篇中英文工作论文处于外审阶段。主持完成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参与两项国家社科重大、一项社科重点基金课题、多项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以及各类横向项目。
获奖经历:博士在读期间获得两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多次优秀科研成果奖、上海财经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
1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回首四年的博士生活,倍感时间飞逝,仿佛拿到上财录取通知书的喜悦还在昨日,转眼竟然到了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日子。在本科和硕士期间,我或被动或主动地选择了经管方向的专业,自然而然走进了博士,没有经历过纠结的专业选择,也遗憾没能具备跨学科研究的背景。同世界上的大多数相似,度过了平凡的学生时代,直至我来到上海财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才开始试着沉淀与思考,关于科研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针对研究与学习,我远谈不上能给出一些可借鉴的建议,只能简单地分享一下自己的真实经历。首先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中,我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博弈论、运营与供应链管理、优化理论等,这对博士研究的方向掌握和内容深化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无论具体研究如何细分,掌握坚实的一级学科基础,对于研究问题合理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有效判断都至关重要。
初来上财,我也感受过“令人头秃”的压力,对数理基础和经济背景要求极高的专业课、冗杂晦涩的文献和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体系,使我陷入迷茫,渴望汲取知识的迫切和无从下手的窘迫,导致我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有效学习,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导师谢家平教授和一群热情开朗、聪慧刻苦的同学。我的导师对科研事业总是充满着巨大热情、活力与敏锐观察,他使我认识到原来将科研融入日常生活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有乐趣的事情,谢老师不仅作为学术导师教授我学术研究方法、开拓研究思路和视角,也作为人生导师指引着我未来的人生规划。使我能快速走出迷茫,进入真正的学术研究。
在博士学习的摸索阶段,导师和课题组师兄师姐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与分享,从论文行文技巧到框架构建,从概括关键问题到提炼文章创新点,帮助我快速适应博士的学习频率、避免误入歧途,这也是我能较快取得成果的主要原因。当然,基础课程的学习也同样关键,能为研究打破局限,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商学院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系的课程设置全面合理,既包括理论基础类(微观经济学、博弈论、运营管理理论等)、文献阅读类课程,也包括难度较高的数理类课程(运筹学、随机过程、动态规划等),运营系老师们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极高、认真负责、对学生热情且重视,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使我收获满满。最后,定期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与分享会,是我获取前沿知识的途径之一。
虽然老生常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这在科研道路上确实尤为重要,不要为了追求快速的成果而潦草开始一项研究。“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科研道阻且长,但是行则将至。
2
学术论文,重在修改
如果给“博士”选一个核心关键词,我想大都逃不开“论文”二字。虽然科学创新的表现形式多样,但学术论文作为最正式、规范且有效的书面文件,成为了学者们记录科研创新成果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写论文、写一篇高质量论文”便成为了所有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博士四年里,我切实体会过几次收到录用通知的兴奋,但更多面对的是审稿人的批判和拒绝。博士阶段的第一篇录用文章,也是我毕业论文选题的基础。在写本稿时我再次打开了这篇文章,现在读起来,那时的文笔浅薄又青涩、立题深度和创新点也易被人诟病。当时投稿时我也缺少信心、一推再推,想更加完善后再投稿,但谢老师却告诉我,论文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审稿周期漫长,在一篇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研究价值的文章完成后,应尽快投稿,返修后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二次修改,才是决定论文最终水平的关键。很多时候,论文初稿与最终录用稿在行文、方法与结论分析上都会有很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谢老师常说,修改才是文章质量进步的关键,各位审稿人作为领域大牛,他们提出的修改意见往往都能一针见血、直达痛点,暴露初稿中没有考虑全面的问题。
在论文修改的过程中,面对审稿人刁钻、难以解答的问题,我常常会想放弃,出现“改不动”困境,甚至开始质疑审稿人是为了使我撤稿而故意地刻薄。此时,谢老师通常会组织师门内部的讨论会、或者让我主动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请没有阅读过文章的人参加修改讨论,从新视角出发,提出意见,很多时候同学的建议与审稿人的不谋而合。这能很好地帮助我跳出思维困境的怪圈,从客观的角度去审视文章,进行更好的修改。
3
人间一趟,看看太阳
坦白说我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扰,尤其是疫情隔离期间,居家学习缺少监督,效率极其低下,也出现过自我厌弃的负面情绪,这些都再正常不过。读博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突破自我的修行,是修行就无法避免要经历漫长枯燥、单一乏味的过程,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从选题、破题、立题到结题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以“年”作为计量单位。因此,做学术不仅考验的是个人学术能力,也对意志力和忍耐寂寞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在日复一日面对相似研究问题的时候,保持探索的积极性、专注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必要前提。所有的非凡成就都来源于极平凡的坚持,可能是在夜深时沉下心慢慢研读的一篇文献,也是在一次次模型失败后的重振旗鼓,更是在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下的自我调节能力。
做学术,非常重要的是自己的执着和热爱,要去创作、去表达,去讲自己想讲的东西,这样才是有价值的。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套路或模板,我觉得这不是做学术的真正价值。作为一名即将踏上讲台的准教师,教书育人,当一名不仅能够钻研学术问题、传递知识,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为其指导人生方向的优秀人民教师,是我从始至终的梦想和未来规划。我想要感谢上海财经大学给予的高水平教育资源、支撑平台、开放的交流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坚实的后勤基础,正因为有了这些支持,我才能安心学习、愉快学术!
最后,希望所有的学术人都能保持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乐观的心态、健康的体魄,有一颗愿意探索的积极心,找到属于自己科研道路上的“太阳”。就像海子所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要了解夏天的太阳,在这太阳下长大。伸手可摘星,温顺仍尚早,祝愿大家都能向着自己的“太阳”,勇往直前、大步流星!
导师介绍:谢家平
01
导师寄语
博士阶段的学习只是你未来科研之路的一个助推器,博士毕业代表着独立科研的开始,希望你能守住初心,持之以恒,坚定方向,自律奋进!
02
指导心得
精心指导,尽心培养,静心训练,诚信合作,兼顾学业导师与人生导师。
03
育人理念
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导师制的精髓在于导师的引导能力,发掘学生长处,进行分类指导,而不要说教,更不能责备;学业导师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思考能力、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导师本身更要加强理论学习、与时俱进、以德服人、以才服众。
指导感悟:事先立规立志,规矩约束行为,学术平等互尊,杜绝一切拖延症。
具体做法:定期学术座谈,高新文献选读,凝炼研究领域;实地访谈调研,实践中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