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
导读:7月31日,科技部正式公布19号令《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自年9月1日起施行。
该规定首次明确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类型和处理措施,适用的违规主体从以往各类文件中的以科研人员为主扩展到了科技活动各环节的参与主体。
19号令还对各类违规主体的各种违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界定,比如针对咨询评审专家的“打招呼”“走关系”请托等。
8月9日,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YOCSEF)举办的以“科技部19条令——科研乱象的解毒剂还是止痛药?”为主题的特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如果把所有的科研都当成修桥修路一样的包工队来管,违规的事肯定会减少,但科技是否真的能上去就很难说了。我们的大目标是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心中始终装着这个大目标,用大道理管小道理,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
以下为李国杰发言实录。
科技部出了个19号令,是件好事。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自律的科技生态要在“他律”的监控下才能形成。
借用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我们也可以说,严明的纪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清晰的规矩是万万不行的。
年4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发现年至年间,有篇刊登在《肿瘤生理学》期刊上的论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宣布这些来自中国的论文集中撤稿。
科技部经过认真调查后,做了严肃处理,让监督“长了牙齿”。
通过这件事的处理,科技部认识到,有必要进一步规范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建立相对统一、明晰的处理尺度和刚性的约束规则。
年10月出台了关于《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的征求意见稿,今年7月31日正式发布19号令。
与年科技部颁布的11号令《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相比,19号令覆盖更全面,处罚对象扩大到实施单位、咨询评审专家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违规行为详细列出了几十条;处理措施更明确,从约谈到取消资格分成十类,强调合理区分,做到宽严相济;也明确了申述救济途径。总的来讲,19号令增加了对违规行为的威慑力,有了明文规定,托人打招呼的风气应当有所收敛,科技界的风气会进一步好转。
━━━━━最近美国政府疯狂围堵打压中国,试图科技脱钩,科技人员着急的是在与美国脱钩的形势下,科技界怎么卧薪尝胆,尽快补短板,提高科技的供给能力,科技尖子人才怎么冒出来。
不违规只是及格标准,不违规的科技人员只是科技界的良民。严惩科技违规行为是发展科技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充分条件。
今天来开这个会的学者多数不会满足于及格的标准,可能不是因为看到了19号令会给中国科技界带来朗朗乾坤,聚在一起欢呼科技部下了一场及时雨。到会的学者可能想得更远,有更大的抱负。我没有作充分准备,只即兴讲两点感想。
第一点感想是,良好的学风主要靠引导,不是管出来的。
历史上大禹治水不是采用他父亲使用过的堵塞的办法,而是疏导成功的。人的心灵净化也主要靠远大理想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来引导。
我读初中时读过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其中有一句“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流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这句诗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今天的科技界有许多不良风气,这是文革以后多年来不重视人文教育的恶果。
科技界虽然不是一块净土,但在整个社会中科技界应该不是最肮脏的地方。
媒体可能对科技界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