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晋级教授,41岁当选院士,50岁发

点“推广”了解一下,快速提升公司形象

导读

11月19日,根据南方科技大学官方网站更新的校领导介绍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已经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任期届满离任。

跳转阅读→手机上如何查询化合物分子式、结构式、合成路线、供应商?35岁晋级教授;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49岁提出界面高温超导;50岁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称为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52岁获中央电视台“科技盛典”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称号;53岁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奖金万美元。今年,他荣获年度菲列兹·伦敦奖。因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获得这一国际公认的低温物理领域最高奖。他也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位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这位“顺风顺水”的物理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但就是这位“顺风顺水”的大先生,硕士考了3次,报考中科院物理所,物理只考了39分;攻读博士学位,别人花5年时间,他却用了7年。到底是怎样的力量,支撑他走过那段看似灰暗的日子?一个个荣誉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沂蒙山走出的“大先生”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一个农村,儿时家里穷,农忙时不上课,父母平时都忙着下地种田,没时间管孩子读不读书。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薛其坤顺利考进了山东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曲师大物理系,一心想报考哈工大的研究生,可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他回到学校一边教书一边苦读,两年后,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物理只考了39分。连续两次落榜,对他的心理打击非常大,周围人也劝他别固执,可他还是鼓起勇气考了第三次,终于考入中科院物理所。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薛其坤跟着导师继续读博士,从事表面物理的研究。别人读博士用5年时间,他却花了整整7年。年6月,薛其坤迎来转机,导师陆华把他送到日本学习,希望能通过联合培养弥补国内设备条件方面的不足。让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科研路上的考验接踵而至。导师樱井利夫要求他们一周工作6天,风雨无阻,并且每天要准时到达实验室。薛其坤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年,薛其坤取得一个科研上的重要突破。年,薛其坤被邀请在物理学规模最大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做报告,开始在国际物理界崭露头角。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薛其坤带着家人回到了祖国。科研需要追求极致和团队协作精神薛其坤年回国从教,培养了几十位博士和硕士。他说,除了科研,大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要尽一切可能,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正能量的人才。薛其坤很自豪他的学生把他以前从事科研的快乐,从事科研的一些传统,传承到他们自己的学生身上。薛其坤要求学生要不顾一切追求极致。他有一位学生,要根据几年的科研成果,写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收到学生论文初稿时,薛其坤一看就晕了:“这个学生英文写作水平,居然跟我的口语一样差!”他把论文发回给那位同学,让他认真地修订10遍,每修改一次,保存一次。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学生的回邮,发现有两个存储文件,保存间隔时间才1分钟,那可是七八页的论文啊!这下可把薛其坤给气坏了。他马上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从语法错误,到段与段间逻辑,甚至一个词一个词带着他改。“回去之后,你继续改,第一遍查语法,第二遍查用词,第三遍查段落间的逻辑联系,第四遍看整个行文的思路…”让学生一遍遍修改的意义在于,告诉学生对待学术要严谨,对待学术要有一颗追求至极的心。薛其坤收弟子至少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对学术有兴趣;第二,与人和谐相处具有协作精神。薛其坤说,自己尤其强调与人相处这一点,他认为唯有学会与别人合作、具备团队精神,才能在科研团队中有所成就。因为,每一个科研项目都是整个团队整体协作的成果。快乐有责任的追逐梦想年4月10日,薛其坤带领他的团队在北京宣布,首次从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相对于在强磁场下可以让电子有规律地运动却不损耗能量的“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理论上讲就是在不需要强磁场之下,也能使电子运动没有能量损耗。为此,世界多国的顶尖科学家都在苦苦探寻。年起,薛其坤率领团队,经过4年多攻关,终于找到一种叫做“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的特殊材料,并在对它的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个发现,可以在未来电子器件中发挥特殊作用,比如研制出低能耗的高速电子器件与芯片等。这项重大基础物理学成果,被认为“很可能引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这个历时4年多的实验,可以说是薛其坤的一个学术巅峰,也是他人生的一个缩影,不畏艰难,在追求极致中享受幸福。薛其坤常对学生说:“人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努力可以无穷”。为了率先实现突破,薛其坤一星期工作六天,每天的科研都从早7点进行到晚11点,大家给薛其坤起了外号,叫“7-11教授”。实验中所需的一种亮晶晶的小薄片,上面有一层肉眼看不见的薄膜,这是由原子一层一层铺上去的,只有五纳米厚,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每制作一个,都极其困难。但从年开始,薛其坤和团队制作了上千个这样的材料进行实验。虽然非常辛苦,但乐在其中。薛其坤说,不断看到新的实验结果,艰苦努力解开一个个谜团,取得科研上的新进展,感到非常充实和幸福。要快乐地,但是又有责任地追逐梦想。

人物简介

薛其坤,男,汉族,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学、自旋电子学、拓扑量子物理和高温超导电性。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菲里兹·伦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奖励,入选“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12月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目前为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是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ScienceReports、NanoLett.AppliedPhysicsLetters、JournalofAppliedPhysics和AIPAdvances等的编委,NationalScienceReview副主编和SurfaceReviewLetters主编。年9月至年7月在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本科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年9月至年7月在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年9月至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年9月至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年至年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和工作;年8月至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年9月至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年5月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物理系副主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年至年任清华大学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年3月至年5月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年5月至年11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年12月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中国诺贝尔奖

首届未来科学大奖今日揭晓,卢煜明薛其坤获奖

陈十一,男,汉族,年10月出生,浙江天台人,年7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年9月至今,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教育部特聘教授,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fellow;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英国物理学会fellow,国际工学院院长联合委员会执行委员,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分会国际委员会委员,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员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周培源数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年1月至年1月在浙江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年至年在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年至年在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年至年在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湍流与格子气研究组工作,年起任研究组主任;年至年任IBMT.J.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年至年在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非线性研究中心工作副主任;年至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工作,任系主任、讲席教授;年6月至年7月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年1月至年1月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年9月至年1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任研究生院院长;年11月至年1月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年12月当选中科院院士;年1月至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来源:化学加综合自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新闻网、央视网。

·看更多化学相关资讯,查找化工医药企业产品,欢迎下载化学加APP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td/10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