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严酷的知青岁月,被翻烂了的农村医生手册把她带上了乡村医生的道路。不畏艰苦,她和老药工一起上山采药。身处逆境的她苦中作乐,将生活细碎和风土人情写进了字里行间。
韩莹常和老药工一起上山采药
她曾捧着迟到了十三年的录取通知书,拖着虚弱的身子带着儿子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到。那时三十二岁的她,是同学们心中的老大姐,在校担任学生会主席,一丝不苟地参与各项事务,让这四年的大学时光过得异彩纷呈。而之后留校工作的她都延续着学生时期的勤奋上进,一鼓作气,不甘人后。
韩莹带着儿子、捧着大学通知书坐在田间地头默默流泪
年,儿子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她跟着儿子来到古城,在西安科技大学担任期刊《科技人才市场》、《技术创新与管理》主编工作,负责杂志的编辑出版,科研管理、专栏文章写作等琐碎的事情。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让原本连刊号都没有的期刊有了刊号,让不定期发行的期刊成为定期发行的双月刊。尽管道阻且长,但是每每谈起这段时光,她还是心怀感激,能够找到一个舞台给她施展才华,她倍感幸运。到这个时候,她已经正式发表的文章就多达几百万字,还先后出版了《春华秋实》、《学者礼赞》、《心底的歌》、《灯下思辨》、《凡人小事》等多部著作,成为人们口中妙笔生花的文艺作家。
十多年前,韩莹被诊断患上了上颌窦不明囊肿和上颌窦癌,虽然最终从死神手里夺回了生命,可那场手术严重影响到了她的视力,近半个月几乎失明的生活让她深深的体会到了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今年情人节前夕,她和老伴儿一商量,做了个决定,联系了陕西省眼库工作人员,签下了签订眼角膜捐献协议书,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把眼角膜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她说她和老伴儿做过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他一起捐献眼角膜。这个决定,无悔于自己看过子孙的茁壮成长,看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看过的那些游历各国、各种文化的风景。
韩莹和老伴儿手里拿着和陕西省眼库签订的眼角膜捐赠协议书
年,她和老伴儿一起签订了眼角膜捐献协议书,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要将眼角膜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她说,她和老伴儿做过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他一起捐献眼角膜。她的双眸,看遍时代风雨,依旧明亮如灯火,指引着一代代西科学子,胸怀大爱,自强不息。
她是有着勇气与大爱之心的女神——韩莹。
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节目报道我校退休教工何德福、韩莹夫妇签订捐献眼角膜事迹,13日下午5一6点已播出,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他们做过最浪漫的事情。
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节目报道截图
韩莹老师用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留双眼看世界》记录了他们独特的故事。
生之偶然,死之必然。生之绚烂,死之宁静。
深夜,急救车疾医院。车里担架上躺着意识模糊的我。感觉不到车子的颠簸,也感觉不到冬夜的寒冷,只是模模糊糊地听见爱人说:“氧气管掉了。”一只冰凉的手摸了摸我的脸。我感觉不舒服,一着急就晕乎过去了。再醒来,已是阳光明媚的上午。我躺在四医大的病房里。吊瓶里的药液一滴一滴的输进血管。我盯着那药滴看,如下的话回响在心里
“生之偶然,死之必然。生之绚烂,死之宁静。
生之艰难,死之恐惧。生之须臾,死之永恒。”
脸色疲惫的爱人见我醒来,忙俯下身看我。我努力挤出一个笑容。有他陪伴在侧,我心安。我幸运地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住院的日子很寂寞。什么也干不了,谁也不再需要你了,和外部世界断了联系。身体被捆绑在病床上,思维反变得极其活跃。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刻,那些与吃喝穿戴柴米油盐亦或金钱荣誉无关大大小小的问号就蹦蹦跳跳地来到面前。
自问自答中,月初升。
自答自诘中,夜未央。
自寻自覓中,天渐曙。
一脚迈进七十岁的门槛,身后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路。路弯曲,路不平。曾经觉得走得好累好辛苦。曾经觉得志在必得的东西很重要。真到了躺在无影灯下这一刻,才明白很多很多的“曾经”只是过眼烟云。
在我们单位如果有人去世了,离退处会贴一张讣告,十几句话就概括了那人一生。读那短短的文字,我常常会想逝者这一辈子是苦是甜?是成功是失败?是幸福是苦撑?逝者不言,生者不知。
一辈子好长。几十年走走停停的。好不好?累不累?舒心不舒心?到白发蒙头的时候才明白:不是所有的委曲都有人知道。不是所有的误解都可以解释。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一定成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好多好多的难与累只能一笑而过。好多好多的事儿只能藏在心底,自宽自解。
一辈子好长也好短。儿时的猴皮筋,上学的花书包,考上大学的自豪,第一天上讲台面对学生的兴奋与忐忑。一切仿佛还都是昨天,怎么忽的几十年就过去了,就到了退休的年龄。双鬓染霜,儿女成行,自己就成了公交车上常被年轻人礼貌让座的老奶奶。夕阳桑榆晚。要把晚霞的日子过得和朝霞一样绚烂,我们老两口子还真得好好筹划筹划。
生命每人只有一次。身后路行来不易,眼前路去日无多。我和夫君的耳朵不想听是非,眼睛不想看争斗。花径里觅幽静,清茶中品闲适,越到老年这心变得越软也越空宽。
这个红尘世界只能来走一遭。有坎坷,有悲苦。记住的却是坎坷后的柳暗花明,悲苦后的亲情温暖。兜里的钱越来越多,衣柜的衣服越来越新,住的房子越来越好,它们曾使我快乐。但更多的快乐来自于与夫君一餐一饮一啄间的常相守,是不刻意经营的默契,是不经意间的共同欢喜。
年是我和老伴的住院年。胆结石手术和疝气手术都不是大手术。可我的夫君毕竟八十岁了。风霜摧老树,夫君日渐消瘦。冠心病发作使我两个月里三进宫,谁知什么时候心梗就会迫我驾鹤西行。可是我们俩都不想离开这个世界,我俩愿意长久牵手踽踽同行。
他没有去过西藏和云南。每当我描述年轻时在雅鲁藏布江边和大小凉山中闯荡的种种見闻,他都有自驾车进藏进滇的冲动。
我俩只游历过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的新马泰。我们想亲眼看看北极极光的美丽和南极企鹅的可爱。我们更想一去再去的是他的老家苏州。青石板的窄巷深处,老宅里虽然住了别姓人家,只看一眼那石墙屋檐旁探出的芙蓉花,花香就醉了夫君的乡情。
我们有三个儿子,个个优秀成功。我们有三个儿媳,个个聪慧贤淑。我们有六个孙男孙女,个个活泼可爱。儿子在我们的注视下,成长,成家,立业。孙辈们会怎样呢?我们想看见他们怎样求学求知?怎样象小鹰一样扑闪着翅膀去搏击长空。
四十年的安定团结,大中华在东方崛起。我们有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也无愧于这场伟大的变革。虽然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高校教师,但我们尽心尽力地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们看到了党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催发的勃勃生机;我们看到了廉政风暴扫出的苍蝇老虎;我们看到了亮剑长空与海洋的虎虎军威;我们也看到了傲游星空的天宫一号……可我们看不够,因为我们爱不够。爱不夠这个国,爱不够这个家。
人世苦短生有涯,天地博大无止境。怎么办?我和夫君决定,当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时,留下自己的眼晴看世界。
我俩留双眼看家园。
我们要看儿孙的茁壮成长。
我们要看家乡的山水如画。
我们要看生活工作过的西安科技大学怎样发展壮大。
我俩留双眼看人间。
我们要看冬天的第一片雪怎样轻盈的飘落。
我们要看水绿如蓝的江南第一朵绽开的稻花。
我们更要看台湾回归祖国繁荣强大。
年2月8日是我和夫君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天。在这一天里,我们与西安红十字会眼库的工作人员签订了捐赠眼角膜的协议书。我们自愿在告别人世时无偿捐出自己的眼睛。
我们有一双黑眼睛,一生用它追逐光明。我们将留下双眼看世界。我俩愿化作一双不死鸟,用无限的光明延续有限的生命,看这个世界怎样变得越来越美好。
——韩莹《我留双眼看世界》
如今,韩莹和她的老伴儿何德福都已从西安科技大学退休,过着清闲自得的小日子。平时她会整理这些年来一起外出游玩的相册,她如数家珍般,随手在厚厚的数十本相册中拿出了几本,“这是老头子以前当干部的时候…可帅气了,我只是一老妪”、“这是以前我们一起去欧洲玩的相片…有时候看电视呀,会很惊喜地喊喊他‘这个地方我们以前去过耶’”……她会给我娓娓道来旅行的趣事,“出行之前翻阅一座城市的历史,中间游玩,玩回来之后时常翻翻相册,回忆那些沿途的风景。这不?我们一次旅行就玩了有好几次了。”
韩莹和老伴儿在欧洲旅行留影
琴声悠扬,萦于耳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现在的韩莹,天气暖和后她每天都要去游泳馆花40分钟游上米,她也请了私教学习钢琴,也去离退处和老姐妹们跳跳舞唱唱歌,生活惬意的不得了。
翻看韩老师的故事,就像翻着揉皱了的历史书页,朴实无华。惟愿生命中有足够的云翳,为你造一个美丽的黄昏。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韩老师学者礼赞的后记吧。
回首
(韩莹作品集·人物卷·学者礼赞的后记)
算起来,除去下乡插队那十一年我生活在乡下,其余的几十年我都生活在大学的校园楼群里。我在大学的围墙楼群里长大,在这里学习、工作,成家立业,在这里慢慢变老。我的家人、同事、熟人、朋友大多也都是生活工作在校园楼群里的人。年大学毕业以后,当我能拿起笔写点什么的时候,我就写他们,写大学里的老师、教职工、学生或毕业生。写书记校长、博导教授,也写炊事员、园林工人或工会干部或幼儿园阿姨。我不是专职作家和记者,之所以写他们,一是因为我没事时爱写东西;二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某些东西感动了我。
我前前后后或长或短地大约写了五百多个人,散在地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可那些年,我并无结集出书的意识。从邮局领回稿费自然很高兴。是否给我寄样报样刊就不太在意了。在八十年代,稿费挺低的。记得我曾领过2元钱的稿费。可当时工资也低啊。我的月工资是46.5元。所以,在八十年代,挣稿费也是我写东西的动力之一。
这几十年,工作从一个学校调到另一个学校,家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待我想到要出本书时,能找到的就只有这些了。我把它们分成两部分。写教师、毕业生的,篇幅长一点的,编成一本,名曰《学者礼赞》。写校园里其他人或老师课余生活的,篇幅短一点的,编成一本,名曰《凡人小事》。还编了一本散文集,名曰《春华秋实》。一本杂文集,名曰《灯下思辨》。以后再搬家,带上这几本书,就不怕写过的东西找不到了。
韩莹出版的部分著作
我写过的这些人或是我的领导师长,或是我的同事、学生。采访时,一盏灯,一杯茶,彻夜长谈。说他们创业的不易和目标,科研的艰难与成绩,工作中的快乐与烦恼,生活上的沟沟坎坎……他们与我做倾心之谈。我倾听并理解他们。因此我有了很多朋友。既使后来不在一地工作了,偶而电话或之言片语的问候,仍能有温暖油然而生。
我认为,朋友不是朝夕相处,不是互帮互助,不是利害趋同,只是心与心的靠近与交流。因写东西而多了朋友,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来源:西安科技大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