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医师科研方法及写作论坛(重庆站)圆满落幕
当炎热的八月遇上火炉般的重庆,刷爆朋友圈的是各种关于重庆热浪的段子,然而来自全国中医风湿界的青年学者们却给重庆带来了“风”和“湿”,带来了微风,带来了凉爽!8月25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主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医师科研方法及写作论坛(重庆站)”在凉爽的巴滨路旁贵侨酒店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是青年委员会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办会,目的是推动重庆地区中医风湿病的发展,促进风湿病领域青年中医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青年医师的科研方法及写作水平,为10月份在重庆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热身!但由于两个会议时间相隔较近,多数委员难以请假参会,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更显得弥足珍贵。
本次会议以中医科研方法和写作技巧为主题,大会共有参会人数近人,大部分是来自重庆地区中医风湿界的同道,聆听青年委员会的青年学者们和重庆本地专家对中医科研方法及写作技巧的经验与理解,思考自己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升自己的科研和写作水平。会场气氛热烈,讨论激烈,讲者出彩,听者认真,预计的3小时内容实际延长到4小时,稍显凉快的天气很快就被热烈的学术氛围怼得一空!
大会内容安排紧凑,来自陆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的熊鸿雁教授通过专题讲座“临床科研的实证研究”开启了论坛序幕,30分钟的讲座,让参会人员感受到了实证研究的乐趣、方法和技巧,围绕实证研究,参会代表提出了不少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随后,来自青年委员会的王颖航教授所作的演讲“微型癥瘕与器官纤维化的方证研究”打开了抗纤维化治疗的新思路;青委副主委王海隆教授代焦娟教授发言的“论SCI论文写作的细节”深入浅出,让与会代表感受到撰写SCI论文并非遥不可及;来自医院的钟兵医师梳理了“常见风湿病的动物模型”,给基础研究的爱好者们罗列了详细的动物模型清单;青年委员会的张晓强医师通过对“自然水循环与人体水循环——干燥综合征相关临床科研思路与论文写作”的讲解,阐明了青年中医临床工作者如何从实践中挖掘课题,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解决临床中的问题,给青年中医师带了个好头;汪荣盛医师通过对自己多年研究的课题进行总结,进行了“精准医学背景下的中药研究方法浅谈”的精彩演讲,让听众感受到高大上的研究该如何接地气,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并非那么难;最后,来自医院的方勇飞主任站在学科带头人的高度,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风湿免疫中心近20年的学科建设情况以及科学研究方向和成果,详细讲解了如何凝练科学问题,如何借助平台,如何有效合作等等多方面的问题,与会代表表示获益匪浅,感触良多。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的成立,给了我们风湿病青年中医学者们一个绝佳的平台,有了交流的空间,有了学习的园地,可以碰撞火花,可以共同发展!本次论坛是一个初步尝试,未来,在姜泉主委和张华东秘书长的带领下,我们将充分表现我们青年人的热情,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采取更多的交流和发展方式,谋求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的明天会更好!
(中华中医药学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邹庆华、王海隆撰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