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老师们做课题研究,时常混淆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和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策略,前者在研究之前已有,后者则在研究中产生;前者是指导性策略,后者是成果性策略。

指导性策略从何而来?

指导性策略,可以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也可以从研究文献中借鉴。

每一课题,从研究目的出发,应对相关领域的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整理研究现状,找准研究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其在研究中形成的新的理性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以作为自己研究的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研究策略在课题报告中如何呈现?

指导性策略一般在课题报告中“研究过程”、“研究措施”中逐条呈现,分阶段、分步骤、按秩序和逻辑关系分别撰写。现以课堂教学“四步策略”公式法为例进行说明。

策略一、强化规则,为……奠基

策略二、创设情境,为……激趣

策略三、确定目标,为……定向

策略四、鼓励思辨,为……提升思维品质

上述四个策略,若出现在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中,可作为指导性策略,每条策略可作为一个大标题,在其下分别撰写策略含义、目的意义、案例以及正反辨析,省略号部分可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填充。

成果性策略如何呈现?

在成果报告中,除需撰写上述“四步策略”含义、意义、案例及辨析,还应生成、提炼出新的策略即成果性策略,所以,成果性策略一般是在研究后期,在研究的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中成型,撰写时需写清楚其生成、提炼的过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lw/15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