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浙大管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收录于合集#11月·厚积月2个
11月·厚积月
ZJUSOM
“博士刚毕业,就拿到高校教职;毕业短短2年,多篇高水平论文被UTD期刊接收......”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A楼会议室里来了一位优秀博士毕业生。
他叫姜沈阳。2年前,他刚拿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就顺利入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作中,他不忘“管院人”所肩负的使命,立足中国实际,与海内外学者广泛开展合作,讲“中国故事”,为构建中国自主管理学知识体系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努力。
如今,他已有多篇文章被JoumalofOperationsManagement,ProductionandOperationManagement,ManagementScience等运营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接收,多篇文章正在接受A+期刊评审。同时,他还为多个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管理智慧。
此次应邀回到母校,姜沈阳带着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与“科研经”为学弟学妹作分享。看着讲台上滔滔不绝介绍着自己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姜沈阳学长,同学们的眼中星光满溢,纷纷急着向这位成果丰硕的“学术大神”取经。
但姜沈阳却说,“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学术大神,和大多数普通博士生一样,我这一路走来,并没有那么多‘耀眼时刻’。能够脱离困境、顺利走到现在,靠的是70%的努力和30%的幸运。”
从“科研小白”成长为“高校学术新星”,姜沈阳的身上到底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多年来不断在科研中“厚积”的他,有哪些值得博士生借鉴的经验?
之“上下求索”专题为你揭晓。
故事的开篇,总是很美好。
年9月,姜沈阳拿着录取通知书,兴奋地走进求是园,心中满是对未来读博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开学后,他很快见到了自己的导师霍宝锋,结识了师门里一群优秀的博士生同门。
都说“近朱者赤”,姜沈阳原本以为,往后的学习,只要一切听从导师安排,埋头钻研,就能和那些优秀的师兄师姐一样,迎来高水平学术成果上的“大丰收”。
但做学术并不是应试备考,哪有这么简单。
选好研究方向后,姜沈阳拒绝了跟科研无关的所有社团活动和社会服务工作,一门心思投身到学习与科研中。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过去了,他并没有等来丰收的喜悦,反而深陷一个又一个无法解决的科研困境。
在努力尝试突破困境的同时,姜沈阳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在做的研究,似乎已经撞进“死胡同”,没法再做下去了。
“当时那项研究我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导师也给予了我很多支持,但最后还是没有做出来。”
姜沈阳回忆道,那时候的他正值博士三年级,同年级的博士生中已经有人开始发表高质量论文了,但他却一筹莫展,一篇论文也发不出来。
不过,性格乐观的姜沈阳并未因此感到焦虑。他当时总想着:走一步看一步,人生有太多不同的可能性,或许自己并不适合走科研这条路,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姜沈阳找到导师表达了想要放弃做科研的想法,但导师坚信姜沈阳身上拥有很强的科研潜力,不忍看他轻易放弃。于是,导师开启了语重心长地多番劝说。
可能是命运使然,姜沈阳最终回心转意,决定“置之死地而后生”——放弃前三年做的一切研究,重新选择新的方向出发,再拼一把。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新冠疫情暴发后。那段时间,导师因工作原因常常不在杭州,姜沈阳不得不独立思考并解决很多科研问题。
突然脱离了对导师的依赖,姜沈阳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但渐渐地,他开始喜欢上这种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感觉,并发现了自己真正擅长的研究方向。
于是,在和导师商量后,他便铆足了劲,全面开启实证研究的独立探索之路。
新冠疫情期间,很多线下国际会议都被迫转到线上。在大家吐槽线上会议带来的不便时,姜沈阳却从中找到了机会。
为了实现快速成长,他竭尽所能参与了很多线上国际会议,了解其所在领域内的前沿研究;主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教授学者交流,建立联系,争取科研合作机会。
在这个“上下求索”的过程中,他快速理解了科研选题和文章修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结交了大批海内外学者,与他们开展广泛合作;在实证研究能力上有了飞速提升,还参与一些COVID相关的研究。
同时,他在遇到问题时学会了主动与导师沟通、与师门同学、与不同领域的人沟通,学会了勇敢“走出去”,不再像过去那样“闭门造车”。
这些全方位的“厚积”经历,让姜沈阳终于在博士毕业前逐步打开了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的新局面。
凭借着对科学的好奇与对科研选题的敏锐洞察力,姜沈阳不仅顺利完成了毕业要求,拿到博士学位,还在毕业后的两年时间里陆续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论文被UTD期刊接收”的好消息。
尽管每篇文章的发表过后需经历一轮轮来自审稿人的严格考验,但姜沈阳再没有过想要放弃的想法,因为此时的他热爱科研,并坚信在实证研究上,他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对于实证研究而言,顶级期刊更注重研究的创新想法和可信的数据。而在这方面,我相对擅长,所以比较有信心。”
有了在学术上的突出表现和导师霍宝锋的大力推荐,姜沈阳应聘同济大学教职的过程也非常顺利。回忆起读博时光和求职的过程,姜沈阳的内心充满感激。
“读博的前三年,我太过依赖于导师,缺乏独立思考,被动地开展研究,完全没有考虑过研究方向是否适合自己,以致于深陷困境。幸好导师对我足够关心、包容、耐心,在给予我学术自由的同时不断给我无条件支持、指导,才让我在博士的后半段及时调整方向,实现快速成长。在这里,真心感谢导师霍宝锋的精心培育。”
姜沈阳说,“我深深记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和‘顶天立地’的学术理念,还有那群积极向上的年轻教师,他们让我感受到了管院的创新活力。同时让我时刻谨记,无论身处何处,都要担起‘管院人’的使命。”
如今,姜沈阳在同济大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供应链管理和数字化运营。最近,他也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