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全文如下↓↓
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三农”,重点在“三农”,关键也在“三农”。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发展农业农村持续向好形势。
做好今明两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确保顺利完成到年承诺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一)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持现有目标不动摇,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确保年完成32.75万贫困人口脱贫、个贫困村出列、13个贫困县摘帽任务,实现所有贫困县、贫困村脱贫退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年上半年集中扫尾,实现6.9万兜底贫困人口脱贫,下半年巩固提升,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持现行标准不动摇,全面排查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危房改造等切身利益问题,既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坚持主攻深度贫困地区不动摇,脱贫攻坚资金投入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二)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水平实施产业扶贫“十百千”示范工程,着力提高产业扶贫项目收益率和带动力。实施劳务对接扶贫行动,加大精准培训和帮扶力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全部纳入就业扶贫政策扶持范围。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实行县派专家服务团、乡镇建科技服务站、村派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技术咨询、农技培训等科技帮扶。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统筹衔接,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两区”同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年全面完成13.59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厉查处虚报冒领、贪占挪用和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对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实施贫困预警监测并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对非持续稳定脱贫户加大扶持保障力度,建立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尚未摘帽的贫困县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保持工作重心不偏移;已经摘帽的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总结脱贫攻坚的实践创造和伟大精神,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架构下统筹安排。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
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一)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亿斤以上。加强资金整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年新建万亩高标准农田,到年达到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加快23条(段)河道治理、5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6处大型灌渠续建配套。
(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年北京冬奥会筹办,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京津冀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落实“一减四增”要求,按照大产业抓小品种、新产业抓大基地、老产业抓新提升、强产业抓固根基的思路,优化布局、突出特色、连片开发、规模发展,年调减非优势区高耗低效粮食作物万亩。扩大优势蔬菜、优质果品、道地中药材、特色食用菌、高油酸花生、高油高蛋白大豆、花卉苗木、饲草饲料等种植面积,重点打造27条特色产业带、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个省级现代精品园区。省级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予以奖补。
(三)大力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对标世界一流,加快建设奶业振兴示范省,到年全省生鲜乳产量增加50万吨,达到万吨。大力发展乳品加工业,每年安排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万元支持扩大婴幼儿乳粉和巴氏乳产能,年新增婴幼儿配方乳粉产量6万吨,推进4条巴氏乳生产线扩建投产。加快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建设1个高标准现代奶业产业园区,建设个智能奶牛场,每年安排优质奶源基地建设资金1.2亿元。积极发展现代草业,在唐山、保定和20个奶业大县成规模推动粮改饲,在张家口、沧州连片打造优质饲草饲料专用基地,年全省新增全株青贮玉米及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20万亩,达到万亩。
(四)着力发展科技农业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重点建设50个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实施重大农业科技研发专项,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围绕生物产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技术服务产业,每年培育家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应用,年重点培育壮大30个创新型农业企业,每个企业省级给予万元奖补资金。发展现代种业,重点研发节水小麦、饲用玉米、特色蔬菜、马铃薯、杂粮杂豆等特色优势农作物品种,支持优势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发挥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作用,推广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做法,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完善人才评价交流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加强省级农业气象中心建设,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五)大力发展质量农业对照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年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达到64%。加强供京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冬奥农产品供应备选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力度,到年实现全覆盖。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产品率先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推行合格证加施治癜风比较出名的医院白癜风医院重庆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