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那么多个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必要吗?
就中文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而言,目前主要有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CASS)等专业机构研制的期刊评价体系,原新闻出版署的《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原新闻出版总署的《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评审标准》等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期刊评价体系,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概览》等行业学会创建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的年度“学术期刊被转载、摘录量排行榜”、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等转摘数据统计机构研发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万方数据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等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及其他学术期刊主管部门的评奖、评优体系等。
社会各界对于学术期刊评价的期望并没有因为有了如此众多的评价体系而满意,反而对此提出很多疑问和责难:有必要存在如此多的评价体系吗?这么多的评价体系为什么反而没有一家是让人心服口服的呢?这些评价体系之间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些问题经常出现在不同场合的学术讨论中。
评价活动本质上属于主观认识行为,世界上永远不会出现绝对科学、绝对权威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评价体系是源于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同评价目的和标准的评价工作,学术期刊评价也需要多种评价体系的创新、竞争和互相借鉴。各评价体系的普遍良好发展其实也说明了多种体系并存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一、不存在绝对科学、绝对权威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评价行为是个体认识客观存在的必经过程,评价活动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当然也属此类,并从学术期刊出现之日起即伴其而生。通过个体的主观感性体验以及与以往的类似关联经验相比较,再经过思维整理和意识升华所得出的评价结论,直观显性但总不免会流于片面。经过群体认识的相互交流所达成的评价结果和评价标准,或通过群体认可的采集方式获取的评价数据,是协调大多数人的评价所得和接触经验的结果,即使如此依然存在着某些局限和误差。目前存在的各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评价指标、遴选方法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交流和协调中逐渐稳定下来、并永远处在更新和发展状态中。
不管评价体系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方式、评价意见的收敛方法如何理性、科学,都摆脱不了评价活动是人类的主观认识行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只是交流和协调众多主观认识的平台这一本质特征。从这一点来说,世界上永远不会出现绝对科学、绝对权威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复杂的组成,也永远不可能出现穷尽了所有评价方向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二、促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整体进步的需要
质疑众多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并存必要性的研究者们一是从节约人力物力的经济原则从发,认为只需要保留一种评价体系即可,没有必要多头研制开发;二是认为众多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指标不同,让被评价期刊感到无所适从,不利于规则的统一。这些质疑虽然认识到了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但忽略了其发展的必要性。
从学术期刊自身发展考虑,一方面,学术期刊评价需要多种评价体系的创新、竞争和互相借鉴,仅保留一种评价体系会降低其主动调整、提升的积极性和危机感;另一方面,使用各方使用目的的不同也需要评价体系保持各自的差异化发展,仅仅一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是不可能满足对评价体系如此众多的需求指向。
多个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并存对于促进评价体系的发展、使用单位各取所需是非常必要的,应该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眼界来看待这件事情,而不是考虑把它们统一为一个体系来满足所有的使用要求,或者抛弃、打压其他评价体系,仅为一个目的(比如学术评价)服务,都是错误的和不可能实现的。
三、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并不同一
学术期刊界自身发展、图书馆藏机构订购学术期刊、读者选择科研用刊、作者选择投稿方向、科研管理机构评价学术成果等方面的多方向、分层次需要,不可能仅从一家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获得完全满足。实际上,从编制初衷、服务对象和评价内容的各自不同来看,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彼此存有差异也正是出于响应现实中的不同需要而来的。
1.专业机构研制的期刊评价体系
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研制目的起初主要是为了向各级各类图书馆提供采购目录和指导读者阅读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CASS)的主要研制目的是为“学术期刊使用”和“文献资源的利用”服务;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主要研制目的是评价学术刊物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其一直自视为SSCI的中国版,其评价指标也同SSCI一样选用他引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两项主要评价指标等方面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为专业机构研制的期刊评价体系,三者的研制目的还是存在差异。总体而言,《总览》的研制目的较为全面兼顾,包括刊物的图书馆藏价值和学术影响力;CSSCI的研制目的较为单一明确,主要针对刊物的学术影响力评价;CASS介乎两者之间。
2.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的期刊评价体系
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的期刊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是对期刊出版质量的整体评估和对期刊编辑部工作的全面评价。主管部门对刊物有着不同的管理要求和促进发展的方向,由此也在评价的目的和内容上存有差异。
3.行业学会创建的期刊评价体系
行业学会创建的期刊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的期刊评价体系比较接近。没有与政府部门建立的期刊评价体系表现出明显的区隔,是行业学会开展的期刊评价一直没有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4.转摘数据统计机构研发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转摘数据统计机构研发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与其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完全不采用引文分析方法,或仅以摘转统计测定法,或再加上同行评议,其主要依据是对学术期刊刊载论文的定性评价结果。
5.电子期刊数据库研制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电子期刊数据库依托自身巨量的期刊数字出版资源和强大的数据统计、逻辑运算、综合分析能力研发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其最大优势也体现于其超大样本的来源数据。广泛收录的大样本统计源的主要优点是以海量的统计数据体现其评价指标数值的可靠性,但学术水平差距较大的来源期刊其在统计中被同一对待的引用行为其引用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小样本统计源的来源期刊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其引文质量差距较小,但来源期刊数量较少也影响到其评价指标数据的实际效用。
具体选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建议
仅依靠某一家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现成的评价结果来简单评价某家期刊、某一篇文章或某个人的学术水平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应该把评价体系的结果作为我们在具体评估中的参考依据,而不应该对其简单迷信。《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就此专门解释说,“中文核心期刊表只是一种参考工具书,这里要特别强调‘参考’二字。当文摘刊物选择文献源、图书馆选购期刊和为读者导读、教师研究生查找资料和选择读物、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研究成果评价工作时,都可以把相关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作为选择的‘参考’。‘参考’的意义在于根据各自的需要做增删修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搬来使用。”“核心期刊表的价值在于它能面对有各种不同需求的不同层次用户,而用户们‘参考’核心期刊表,经过甄别后选定自己需要的期刊,才是正确使用核心期刊表的方法,才能使它真正产生社会效益。向社会提供一种‘参考工具书’,这便是我们研究并筛选核心期刊的初衷。”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指导委员会于年12月28日专门发出《关于科学对待、合理使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倡议》,提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恰当地使用CSSCI,在参照是否被CSSCI来源期刊收录、被引次数多少的同时,还应积极完善同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力戒简单以CSSCI数据作为评价指标;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和标准,大力推行代表作制,力戒简单依据CSSCI数据对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或周期性的工作量考核……学术期刊也要在高度重视CSSCI对期刊发展积极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切实避免将是否被CSSCI收录作为办刊质量的唯一标尺……”
一、使用方应立足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评价体系
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使用者应该立足于自身需求,按照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实用性等因素,自主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联合使用来开展适合自身需求的学术评价工作。
在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选择上,首先应考虑使用方向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制目的的契合度问题。
如普通图书馆藏机构选择期刊订阅目录参考选择《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较为合适,而科研机构资料室订阅期刊则选择《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或CSSCI作为参考更佳。因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或CSSCI主要是对学术期刊作评价,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不只限于学术刊物。如果使用方向是对刊物的综合评价,可以选择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学会建立的评价体系。如果仅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单项数据,可以选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提供的大样本统计数据或CSSCI提供的小样本统计数据。
其次应注意所选用评价体系的更新。各评价体系都会定期公布最新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是对学术期刊最近办刊质量的反映。使用方应该及时响应,更新自己的评价参考依据,以提高评价效果的合理性。
二、使用方可以参考评价结果自主建立评价体系
使用方可以根据自身的评价目的、被评价方的实际情况,参考所选定的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自主建立更具实用意义的评价体系。这一点也是期刊评价体系研制方所提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专门指出:
“尤其是在评定职称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评定的专业范围、学术级别等具体情况自己定出适合于本单位的‘重要期刊表’,而不应不加选择地搬用核心期刊表。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专业人员都用同一个核心期刊表评定职称,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如国内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普遍采用CSSCI评价来源期刊目录作为科研论文的评价基准,很多高校按照本校学科积累和学术发展实际,或者对CSSCI评价来源期刊目录进行增删,或者再进一步结合本校实际划分为“权威期刊”“重要期刊”“核心期刊”(有的表述为“A类、B类、C类”)等几类,以提高其对于本校科研实际的评价效度。
自主建立评价体系可以在参考期刊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同时,更加切合具体使用实际。
在自主建立时,首先应对使用对象开展较为细致的调研工作。如科研管理机构应对本单位各学科的科研力量、以往发表论文情况、主要刊发期刊群等进行摸底。其次应广泛征求意见,争取获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自主建立的评价体系应接受各学科专家、使用者、被评价方等多方意见整合而成,而且这个评价体系也应始终处于不断修订之中,以适用于不断发展中的实际评价工作。
三、“以刊评文”宜应用于具体使用的初选阶段
一方面,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确为科研管理机构提供了评价海量的多学科方向学术论文的简化工具,极大地简化了繁复的工作程序、有效降低了繁重的工作量,而且大多数在高级别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其学术水平还是有保证的。另一方面,不用研读论文、不必具备专业知识,只依靠刊发期刊等级“以刊评文”,简单鉴别学术论文价值,也的确有失严谨。
“以刊评文”适宜使用于具体评价的初选和粗略评价阶段,精细评价还需要有在各专业学术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的参与下的定性评价。将“以刊评文”应用在初选和粗略阶段正好可以扬长避短,在下一步的精细评价中可以加入评审组的定性评价或更多数据支撑的定量评价,这样的评价配置可以较充分地发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自的优点,有效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让阅读有深度
盛哲值得
赵均赞赏
人赞赏
中科医院吉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