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深一度做自然真理探索者,为自主研究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源和精神营养剂。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表彰了七位老科学家。他们立足祖国大地、成就科学事业、凝聚精神丰碑,为科学家精神写下生动注脚。年1月5日,《科技周刊》记者前往南京地湖所,采访其中一位老科学家——退休20多年仍工作不懈的陈志明研究员,聆听他对追求科学之美、弘扬自然探索、坚持自主研究的真知灼见。不大的办公室里,除了门和窗,剩下的墙面都被书柜和地貌图占据,三张书桌上堆满文献资料以及两台电脑——这就是陈志明的科研“主战场”。戴着贝雷帽的银发老者聊起科研工作,温和又热情。兴之所起时,一边打开电脑一边翻出文献为记者耐心讲解,像对待一个后辈学生。从上世纪80年代主编《中国地貌图》,到后来主持中国与俄罗斯合作的《亚洲与邻区陆海地貌全图》和《亚洲与邻区板块造貌构造图》,再到撰写长达多万字的专著《板块构造与地貌形迹——亚欧与太平洋造貌构造响应》……说起热爱的科学事业,老者眼中闪耀着科学之光。同事说,陈老师每一个数据都不容一丝马虎,必须要有详实的资料支撑。为了验证板块运动的速率,需要东北亚一带的定位数据,但是现有的资料不能支撑,陈老师不顾年近九旬,亲自前往南京大学和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查阅原始资料。陈志明笑道,基础研究虽然极具艰难与挑战,却也最能激发研究者的志趣,大时空地学与大陆动力学等研究课题意义非凡,不仅可以揭示大中型地貌的形成分异规律,还可以按其旋转碰撞动力方向来寻找有关内外生矿床,并为解释火山、地震与滑坡等内动力灾害成因提供理论指导。潜心基础研究需要惊人的毅力和耐力。就以《板块构造与地貌形迹——亚欧与太平洋造貌构造响应》一书来说,经历了人力、经费等重重困难,历时近20年打磨才终于在年面世。但陈志明觉得值!因为该书瞄准了板块学说的发展“瓶颈”——亚欧大陆与邻海,并提出两大板块学说新理念:“岩石圈可分性”与“大陆旋转碰撞造山成盆”,颠覆了传统的“刚性板块”和大陆“直线碰撞”概念,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y/14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