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编译
XZ
在瑞典,一项国家法规用字来定义科研不端行为与科学价值,而挪威对于这一行为仅用了字来定义。近日,一项对32个国家科学诚信政策的研究发现,在整个欧洲科研不端行为本身的标准和定义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国家都有所不同。
一些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差异可能会给国际科学合作带来混乱和争议。因为一个科研团队通常是由不同国家的人员组成的,如果其中一个成员被指控为科研不端,那么应该按照哪个国家的规则来定义呢?这个决定会影响到谁应该承担责任,以及哪些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奥地利诚信研究机构的常务董事NicoleFger表示:“不同的科研规则已经导致了实际的问题。”并列举了一个奥地利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案例,即该博士在另一个国家工作时仍然遵循奥地利的道德标准,结果却被指控为学术道德不端。根据奥地利的规定,即对论文没有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员不给予署名;而根据该国的规定,即没有做出实质性贡献的高级研究员也需给予署名,因此这名博士后没有遵循当地的规定,所以面临学术道德调查。
在年,欧洲科学院和人文科学联合会制定了《欧洲科研诚信行为准则》应用于欧洲国家,并且提供了一个不具约束力的框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相应的规则。该准则的核心是:诚实、尊重和责任制。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并且也给出了一些不当行为的具体例子。
图源:百度百科但是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欧洲各个国家对该准则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在所分析的32个国家中,只有两个,即保加利亚和卢森堡完全遵循该准则。让所有国家都采纳的准则就是:捏造、伪造和剽窃数据等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除此之外,一些国家的规定也明显偏离了欧洲“模式”。除了捏造、伪造和剽窃之外,还有许多在欧洲准则中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事情也被归为学术不端,如财务利益冲突、署名问题和自我剽窃等。一些国家认为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的欺骗意图;而另一些国家将其定义为任何违反规范的行为,甚至是疏忽行为。
但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科研不端行为研究者DanieleFanelli说,这项研究的方法高估了各国之间的差异。不能仅仅因为说辞与欧洲准则略有不同,就意味着它们不认可相同的基本原则。此外,该研究的另一个局限性,即包括奥地利在内的许多国家尚未针对年《欧洲科研诚信行为准则》更新政策。
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LisaRasmussen说:“这项研究呼应了美国正在进行的关于如何定义科研不端行为的辩论”。在年,美国政府将不端行为定义为捏造、伪造和剽窃,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其他行为,如性骚扰也应包括在内。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生物伦理学家DavidResnik说:“缺乏共识带来的实际问题不仅限于欧洲;此外,国际合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一直隐藏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这些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写到此,笔者想说,科研诚信对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是一道“生命线”,可以说你如果一旦踏过了这条“生命线”,那你就只能选择退出,因为这是无法原谅的。
在前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一些学术不端的案例。这些案例涉及伪造论文审稿人邮箱、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以及通过第三方在网络上买卖论文等科研不端行为。
例如,在年,SpringerLink出版社撤销了来自上海某大学王立山等人于年发表的1篇论文,原因是该论文的同行评审意见是伪造。在调查过程中,王立山称迫于博士毕业需要论文的压力,在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论文后,伪造了通讯作者电子邮箱,随后委托其同学投稿并伪造审稿人邮箱,之后再向出版社反馈审稿意见。此外,王立山还在论文中擅自标注基金项目批准号。进一步核查王立山博士学位论文发现,王立山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共计4篇,其中1篇就是被撤销论文,还有2篇在发表过程中也存在伪造通讯作者电子邮箱问题。
又比如前几年爆火的翟天临事件,因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被曝出不知知网为何物,随即其博士学位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之后相关机构立即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结果被确认为学术不端,北京电影学院也随即取消了其博士学位。在这之前欲招聘翟天临为博士后的北京大学也发表调查说明: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同意翟天临退站,责成光华管理学院作出深刻检查。
古人有云“人无信而不立”,因此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认识到科研诚信的重要性,维护诚信,杜绝造假,坚守学术与道德底线,保护好学术界这一方净土。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