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丨年动力与能源学院科研团

|科研团队|

01

动力机械内流系统研究所

刘振侠,教授、博导,“新概念喷气推进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团队成员包括吕亚国、张丽芬、刘振刚、胡剑平、高文君、朱鹏飞等团队拥有相关领域国内最领先的研究条件和试验设施,参研了国内几乎所有主要型号发动机,主持了包括“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民机”专项、国防等在内的诸多国家重点项目,近年来年均科研到款超过1千万元。

研究方向:

团队以多相流(气液、气固、液固、气固液)、内部流动及传热、流固热耦合为学术方向,包括航空发动机润滑及空气系统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发动机部件防冰基础理论与适航认证、涡轮叶片颗粒沉积机理研究、高温高速高精度涡轮叶尖间隙测试技术、发动机主轴轴承性能分析研究等。

02

燃烧技术研究所

索建秦,教授,燃烧技术研究所所长,“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传热与燃烧”专家组成员,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气动燃烧与传热专业委员会”委员。团队成员包括梁红侠、黎明等,团队现有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16名团队曾荣获西北工业大学年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十佳团队。目前在研项目20余项,其中牵头“民用飞机”科研专项项目1项、“两机”专项基础研究项目1项;参研“两机”专项基础研究项目8项,项目总经费上亿元。

研究方向:

航空发动机高油气比燃烧技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技术,火焰筒先进冷却技术,先进扩压器技术。

03

喷气推进理论与工程研究所

喷气推进理论与工程研究所是“新概念喷气推进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航空发动机内流动力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支撑研究单位,是西工大首批10个科研育人示范团队之一。团队现有教授(博导)2人、讲座教授(博导)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20人、硕士生22人。研究所项目来源包括“两机”专项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基金、民机科研、JKW领域基金、海装预研基金、航发集团所属研究所等,在研科研经费近亿元。

喷气推进理论与工程研究所是一个学术气氛浓厚的研究所、一个充满快乐活力的研究所、一个不断追求上进的研究所、一个学术成果丰富的研究所。

研究方向:

1、航空发动机多学科优化设计与仿真技术

2、智能化航空发动机智能算法和极速性能数字孪生技术

3、飞/发一体化设计及性能评估技术

4、新型排气系统设计和红外抑制技术

5、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结构强度与寿命评估技术

团队教师联系方式:

王占学教授,wangzx

nwpu.edu.cn,

周莉教授,zhouli

nwpu.edu.cn,

肖洪副教授,xhong

nwpu.edu.cn,

张晓博副教授,zhangxb

nwpu.edu.cn,

史经纬副研究员,shijw

nwpu.edu.cn,

04

高性能压气机科研团队

高性能压气机科研团队(HPCRG),是一支技术积淀雄厚又勇于创新、注重传承又富有朝气的科研团队,以“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叶栅分室为支撑,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独特的测量技术以及先进的计算条件与压气机设计能力。团队导师包括国家二级教授刘波教授、“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丽敏教授、曹志远副教授、茅晓晨副教授、赵磊老师、周强老师、侯为民老师及赵旭民老师。研究团队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色实施个性化培养,勇于创新、相互尊重,具有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围,已连续三届被评为“优秀导学团队”。科研项目来源广泛,研究经费充足,取得了多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在多个型号的航空发动机中得到应用,并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发明奖等多项。

研究方向:

已在叶栅空气学基础原理与设计方法、高负荷航空压气机气动布局与优化设计、先进内流精细化流动测量、先进流动控制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05

气动与隐身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青真教授,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项目4项,国际航空技术合作项目2项,民品研发项目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5项,中国航空集团二等奖2项。气动与隐身团队目前由1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博士后、12名博士生和9名硕士生组成。团队针对、生源有相应奖励政策,常年招收硕士、博士。热烈欢迎广大学子报考

研究方向:

团队主要开展航空发动机进气道、喷管方面的设计、计算和试验测量工作,随着我国新一代隐身飞行器发展的需要,团队先后开展了飞机/发动机红外/雷达隐身设计、仿真与测试工作,在流固耦合,气动与隐身综合优化,无人机动力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团队拥有低速烟风洞、超声速喷管试验台等设备,并正在建设多物理场综合隐身实验暗室,预期可以实验飞行器红外/雷达/噪声的综合隐身性能测试研究。

06

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技术研究团队

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PDTE)是一种利用脉冲爆震燃烧室替代传统涡轮发动机中等压燃烧室的新型涡轮发动机,具有循环热效率高、单位推力大、耗油率低、推重比/功重比高等优点。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1人、工程师1人。团队负责人郑龙席教授长期从事爆震燃烧与爆震推进相关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科研项目三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新型喷气发动机技术》1部,“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专著《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技术》专著1部。先后获年度、年度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团队的招生方向包括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欢迎有志于从事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学生加入团队。

研究方向:

PDTE总体性能与结构、爆震燃烧组织、部件及整机匹配、发动机热管理、热防护、控制技术等。

07

传热与冷却技术研究团队

以朱惠人教授和刘存良教授为带头人的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传热与冷却技术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复杂气动-结构条件下的航空发动机部件传热分析与先进冷却技术研究,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处于领先位置。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课题、国防课题、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重大课题、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两机”专项基础研究在内的大量重要项目;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和牛津大学签订了《气动与传热大学技术伙伴》协定,完成了多项合作课题;与国内航空发动机主机院所保持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研究成果在各个院所的型号研制当中均有应用。

团队重视人才培养,并志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团队先后培养出学院第一位“洪堡学者”,第一位清华“水木学者”,团队学生成绩优异,科研成果丰硕,近三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十余篇,且以学院8%的人数斩获40%的国家奖学金,多人次获得“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创新奖学金、工信创新奖学金、学术之星等荣誉奖励。同时团队积极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近三年在海外出席ASME、AIAA、APISAT等高水平国际会议人次超过三十人,两人次前往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等海外著名高校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团队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形成了科研学术与创新素质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方向:

团队在跨音速、高湍流度条件下的涡轮叶片外表面传热特性研究;新型气膜传热及冷却特性研究;旋转与静止条件下复杂结构内流通道流阻及强化传热特性研究;先进涡轮叶片热分析及冷却设计技术研究、涡轮叶片-端壁-燃烧室隔热屏-机匣-矢量喷管热分析与复合冷却结构设计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08

爆震与超临界燃烧团队

爆震与超临界燃烧团队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标,致力于发展面向新一代空天动力装置的先进概念燃烧技术与推进系统。教师团队共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实验师1人。学生团队共有4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1人,博士研究生26人。团队导师包括范玮教授、王可副教授、雷庆春副教授及姜俞光副教授。科研团队在先进燃烧技术领域深耕多年,在理论研究与试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累计获得省部级奖4项。团队于年进行了国内首次PDRE地面滑行试验,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截止目前,团队已出版先进燃烧技术相关著作4部,授权专利6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余篇,包括《航空学报》、《CombustionandFlame》、《ProceedingsoftheCombustionInstitute》、《JournalofPropulsionandPower》等燃烧、发动机领域顶尖期刊论文。

优良的传统与良好的氛围,使实验室持续地涌现“吴仲华优秀学生奖”、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国家及校级奖学金、优秀毕业生获得者。本实验室毕业生基础扎实、吃苦耐劳,受到业内广泛认可。毕业生在国家航天、航空、航海研究院、兵器工业集团等国家大型军工、央企等科研单位供职,并承担“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重大科研任务,成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业务骨干。团队内的科研氛围非常自由,形成了“兴趣导向-师兄带领-老师指导”的实验室传统。团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氛围良好。我们欢迎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团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研究方向:

爆震发动机技术、超临界煤油燃烧技术、先进光学燃烧诊断技术、发动机再生冷却技术。

09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燃烧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张群教授,现有成员13人。近年来,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参与承担了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出版教材2部。团队招生方向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工程及动力工程。近5年来,团队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15人次、专项奖学金8人次、一等学业奖学金28人次、优秀研究生27人次、优秀毕业生7人、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研究方向:

航空发动机燃烧技术、地面燃机燃烧技术、舰船红外抑制技术及爆震燃烧技术等。

10

航空发动机复杂多相流动与燃烧研究团队

团队以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典型部件内(燃烧室、压气机、涡轮)复杂的多相流研究为背景,以解决我国在国产工业软件和基础算法方面存在“卡脖子”问题为推动力,在多相流理论及数值模拟新方法、超声速流动控制、航空发动机燃油雾化与燃烧机理以及航空发动机环境适应性四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团队负责人为严红副院长(陕西省百人专家、陕西省航空发动机内流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团队面向全校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动力工程、力学、机械等专业招生硕、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超声速流动控制技术、湍流高阶格式、燃油雾化诊断及预测仿真技术、新一代雾化装置设计与优化、多相流基础物理机理、规律与模型、数值模拟新方法及其软件平台开发等。

11

叶轮机流动控制团队

团队与中国航发集团、、所、上海商用发动机公司、上海中船重工所、北京航天科工31所等单位均有过项目合作,现承担及参与了多项两机专项基础研究项目及其他科研项目,团队现有博士生14人、硕士生16人。毕业的绝大部分研究生均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工作。

团队教师联系方式:

1、楚武利教授(团队负责人):博/硕导,邮箱wlchu

nwpu.edu.cn,每年硕士招生2-3人。

2、吴艳辉教授:博/硕导,邮箱wyh

nwpu.edu.cn,每年硕士招生2-3人。

3、张皓光副教授:硕导,邮箱zhg

nwpu.edu.cn,每年硕士招生2人。

研究方向:

1、压气机/风扇稳定性分析及流动控制技术

2、低噪声轴流风机及离心风机设计技术

3、风机及泵内部流动分析技术

4、航空燃气涡轮复杂流动分析及设计调控技术

编辑丨范智翔

审核丨刘海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y/13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