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ldquo五个导向rdquo

今天,江苏院召开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会议。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在会议结束时就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五句话工作要求,明确了“五个导向”,以下是讲话全文,与大家分享。

同志们:

创新团队建设是我院今年乃至“十四五”重中之重推进的工作之一,院领导班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26条意见,并决定从今年二季度起全面启动团队建设工作。在此,我想以党委书记的身份做点思想工作,我讲五句话,希望大家从这五句话中深入思考、全面理解团队建设的战略意图和举措。

第一句话:没有团队,就没有江苏省农科院的未来,即要突出战略导向

团队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由相互协作的若干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在科研机构,团队是从事科技活动的最基本单元。纵观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可以说,团队强则单位强、团队兴则事业兴。开展团队建设不是院领导班子的工作需要,而是江苏省农科院未来的需要。我在去年的领导干部学习会上讲了要重塑创新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今年的团队建设做个铺垫,那次我比较深入地分析了这个问题,今天再讲两个问题。

一是这次团队建设与上一轮的学科建设有什么关系。年是我院学科建设年,启动了学科建设。应该说,这次也是学科建设,但建设的重点不是强调目标导向、看产出业绩,而是强调过程建设、看团建质量,重心是推动团队成长,核心在如何把团队打造成健康向上、具有高度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的有机整体。

用事实说话,上一轮的学科建设我打70分,并没有达到我期待的建设效果,一些学科表面上整合了,但是并没有形成拳头;一些学科获得了资源,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里有认识的问题,也有设计的问题,还有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但这几年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实效。一是全院科技创新的主体框架更加清晰了,主攻方向得到了校准;二是大家的学科意识显著增强,有了抱团发展的愿望;三是一些学科和人才,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快速成长;四是一些团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我们重塑创新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次创新团队建设仍然是学科建设,但是是基于团队的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延续和升级,是更加注重团队内涵的学科建设。

在年前后,我院实行项目组管理,这是基于当时科技资源极度紧缺的实际情况,希望发动更多科研人员争取资源而采取的做法,但当时许多农科院的选择是把有限的资源放在一些重点学科和团队上。尤其是在年前后,绝大部分省级农科院已经把培育优势团队作为院的中心工作,一些优秀的团队日渐积累,破茧成蝶,培养了一批院士级的优秀团队。相比之下,江苏省农科院成为目前极少数没有省部级和国家级优秀团队的农科院,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缺乏院士人选。

二是单打独斗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现代科技创新,学科不断分化,同时又不断交叉渗透,研发模式呈现网格化、体系化的特征和趋势,尤其对应用研究而言,只有系统性、体系化地对科技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只有打造一批“命运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才能很好地彰显创新属性,才能产出更多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当前,乡村振兴的舞台无比宽广、机遇前所未有,如果我们再不以团队攻关,而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未来的江苏省农科院将前途渺茫、一无所有。为此,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创新团队已成为我院发展的当务之急,已经成为我们创新活动的必然选择。

第二句话:我们不是搞优秀团队建设,而是带领所有团队共同进步,即要突出系统导向

此次创新团队建设是整合创新力量和资源的战略举措,是推动我院创新团队全面提升的行动计划,是基于全员发动、全体上阵、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在操作过程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很好地把握。

一是既要组织好“团体赛”,也要鼓励“领跑者”。遴选优秀团队不是目的,引导所有团队共同提高才是初衷。开展创新团队建设要一体化推进,让绝大多数团队参与建设,组织绝大多数科技人员投身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团队发展氛围。对于建设中的“领跑者”,要通过政策倾斜、资源配套和服务优化满足其发展需要,通过“领跑者”的示范,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推动各创新团队共同进步。

同时,要逐个解决科研“个体户”,用2-3年时间打好“个体户”歼灭战。这里讲的“个体户”包括两种情况,一类是本来就没有进入团队的科研“自由人”,这样的人不多;还有一类是人在团队之中,但创新游离于团队之外。对于这两类“个体户”,尤其是第二类,我们要通过团队的岗位聘任解决,这是本次团队建设一个重要的点。我们都知道,当兵叫“入伍”,军队也叫“队伍”,为什么都与“伍”有关?原因是,在古代,军队的最小作战单位是5人,所以就有了“入伍”“队伍”之说。到了明朝,戚继光以12人为一队的鸳鸯阵,把倭寇打得屁滚尿流;而到了解放战争,我们的人民解放军用“六大战术原则”,赶跑了国民党,其中林彪率领东北一个杂牌军,采取一点两面三三制从东北打到海南,成就了战功赫赫的四野。我们细细研究一下,像华为等许多企业,强调军人作风,按照部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去管理队伍,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支纪律严明、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因此,希望各研究所的主要负责同志今年做好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让我们研究所的一些科研“个体户”真正入伍,加入“部队”;同时,入了伍,加入了团队,就要在团队带头人的统一安排下,开展创新工作。

二是既要跑好“接力赛”,也要抓住“窗口期”。团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许多团队在建设之初定位是准的,面向产业的需求,以用户为中心,但是随着团队的发展,就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变了,变成了以自己为中心,满足于自己所谓的业绩、成果、职称晋升等需要。工作思路也变成手里拿一把锤子,看哪儿有钉子就敲一下,竞争力、生命力极其脆弱。有的团队已经进入淘汰的边缘,他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9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