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全国海洋航行器大赛、水下航行器国际挑战赛等各类竞赛,获得金奖、银奖等50多项。博士生何伟创立“深圳微孚智能信息科技公司”,不仅荣登央视,还作为唯一学生创业代表在深圳前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这个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创新团队成立于年,是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鱼雷技术”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首批陕西省“三秦”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并被评为“年国防科技十大创新团队”。目前团队拥有院士1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12人次。团队实现了我国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性能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
团队深入贯彻学校“顶天、立地、育人”科研工作理念,把育人作为科学研究的落脚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追求卓越。根据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团队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模型,创建具有“情怀-科研-工程-教学”深度融合特性的铸魂育才机制,建立了多维度导师团队和多角色培养模式,形成了型号育人、团队育人、平台育人、基础育人的培养体系,为我国军民海洋工程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01
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映射关系,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求,凝练出研究生应具备的9个创新能力要素: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辨能力、颠覆性创新思维、团队协同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家国情怀。创新能力要素达成的14个教育教学环节:样机工程化设计、湖海试验、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发表高水平论文、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撰写专利、研究生创新基金、科技竞赛、前沿讲座、创新创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跨界创新实践、国际化联合培养、人文哲学素养。教育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教育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映射关系
通过让研究生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强化学生在工程项目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撰写专利、主持研究生创新基金、参加科技竞赛和前沿讲座,提高其前沿创新能力;通过为研究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跨界创新实践、国际化联合培养、人文哲学培养等机会,增强学生的交叉创新能力。
02
创建具有“情怀-科研-工程-教学”深度融合特性的铸魂育才机制,实现团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以重大工程型号科研创新为基础,将大型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互融互通,以大型科研平台设施来构建开放式教学资源和环境,以工程型号科学内涵丰富教学视野和底蕴,以学科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此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士莪院士、大连舰艇学院赵晓哲院士等充分肯定。团队培养出了青年人才王鹏、毛昭勇、崔荣鑫、高剑、张立川,中船重工西安公司董事长王志杰,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系统方案研究室主任高磊,国华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廷慧等大批优秀人才。
03
建立多维度导师团队和多角色培养模式,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多要素全面提升.
根据团队科研方向,组建了水动力及噪声性能分析、高速出/入水技术、复合材料设计及应用等多个科研小组,构建“基于学术网络”的多学科导师团队,克服单一导师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弊端,团队中的导师各尽所长,研究生从导师团队中获得多方教益,充分发挥导师组的联合指导作用。导师团队的构建体现在学术梯度、学缘结构、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多维度,学科带头人、校内外导师、学术骨干、青年教师、优秀学长作为节点,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创新能力学习指导网络,实现多元化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指导。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构建了研究生为核心的“核-壳”多角色培养模式,以研究生为“核”,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多要素体系为“壳”,落实到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多角色”转变。将传统“学生”单一角色培养模式转变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学生、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论文作者、专利发明人”等多角色培养模式,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转变为一个系统工程,将研究生的知识性教育转变为综合的能力教育。
图2“基于学术网络”的多学科导师团队
通过多维度导师团队和多角色培养,团队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全覆盖,近五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多篇,申请发明专利余项,主持优秀博士论文基金、研究生创新创意种子基金20余项,实现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多要素全面提升。
04
打造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实践平台,创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育人环境。
发挥型号条件保障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等作用,经过十多年艰苦建设,建成了“无人水下运载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一流的海洋工程试验条件;实验室每年定期举办学术论坛以及“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水下无人系统研究进展”等学术讲座,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研究生扩展学术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通过科研过程来提高综合素质的理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更好地适应社会。
图3重点实验室每年组织的学术论坛
(年-年)
以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为导向,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实践能力。成立了“未来水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创新基地”、“海洋工程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实践平台,通过研究生创新创业计划、高峰体验计划、研究生创新创意种子基金等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开拓创业视野、激发创业热情。构建“指导-引导-自导”的创新、创业及竞赛指导模式,即“指导”刚接触科技活动暂无法完成特定设计任务的学生,“引导”有一定设计经验但难以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学生,启发有良好设计经验和积累的学生“自编自导”去创新、创造,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图4学生参加美国AUV挑战赛
图5学生参加俄罗斯水下机器人大赛
05
重构工程技术与前沿科学交叉融合的闭环迭代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科研素养.
针对工程研究缺乏科学问题凝练,理论研究脱离工程实践的教学问题,以解决型号任务工程应用为目标,以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为导向,重构“工程实践-科学问题-前沿探索-技术突破”的闭环迭代培养体系;从工程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提高科学研究自主创新能力,理论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应用,推广型号任务工程应用产业价值。通过工程技术与前沿科学不断融合迭代,突出共性关键技术、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突出课程内外融合,进一步衍生仿生推进、复合材料、集群控制、人工智能等特色前沿方向,开展学术沙龙、头脑风暴,扩展科学研究深度与广度,以科学问题为牵引突破工程项目需求,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科研素养。研究成果受到多家媒体报道。
图6CCTV-13新闻直播间报道我校智能水下航行器
图7广东新闻联播报道我校智能水下航行器
团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国防精英人才。荣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3项;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指导学生参加水下航行器国际挑战赛、全国挑战杯、全国海洋航行器大赛等各类竞赛,获得金奖、银奖等50余项。50余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牛津大学、悉尼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九州大学、巴黎工业物理化学学院留学深造。
图文
航海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院
编辑
郭丹
审核
范翔
责编
全家悦
这里是工大思政,期待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