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中国艺术研究院名家访谈话剧研究

此文原载《中华英才》.07.01第13期

话剧虽源于西方,却早已发展成具有鲜明中华民族色彩,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艺术形态。其历史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是“舶来艺术”被中国文化不断吸收、扬弃与更新的过程。

宋宝珍:让剧场成为精神的“道场”

文/王晓超

两次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联系采访,都是通过短信。初次接洽时她正在忙,托助手帮忙回复,言语中满是歉意。第二次是确定采访时间。虽然她的回信只有短短十几个字的内容,格式却完整且标准,称谓、段落、祝语、落款一个不少。点滴之处,便能看出她严谨不苟且谦谦君子风范。

时值纪念中国话剧周年之际,正是宋宝珍最忙碌的时候。我见到她时,宋宝珍正和工作人员一起忙碌着。今年7月末,他们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中国话剧诞生周年纪念展”,此时他们正紧锣密鼓地挑选来自全国各地话剧院团的照片。看着电脑中那一张张从黑白变为彩色的话剧剧照,百年话剧史徐徐展开。与中国其他传统舞台艺术相比,中国的话剧从产生到今天只有短短的年。然而,这年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年,也是中国文化涅槃重生的年。回顾中国话剧所走过的道路,不仅是为了回首百年话剧的历史,纪念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往昔,更是为了探索话剧发展的未竞之路。

走向现代的中国话剧

大学时期,记者有幸加入北国剧社,演绎过一场戏剧人生。也正因为如此,便更加能够体会话剧从业者们对于舞台的迷恋与热情。在与宋宝珍的畅谈中,那种感同身受的戏剧感染力又不时地被激发出来。话剧的魔力不仅在于能够挥斥出表演者的心性与激情,更重要的是,那种真人真性情的互动,可以贯通回荡于演员与观众之中。

话剧界公认,这一现代舞台艺术起源于年,宋宝珍介绍说,有人写过一本《中国古代话剧》,认为中国的话剧形式最早可追溯于春秋时代“优孟衣冠”。“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0世纪初,早期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任天知(中)与秦哈哈(右)等合影

中国戏曲有数百年历史,话剧作为一种舶来艺术,移植到中国只有一百多年。但话剧的发展却有一峰突起之势和离离春草之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的题材绝大多数是紧贴现代社会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在不同时期能够快捷地适应社会形势,发变革之先声,张革新之旗帜。话剧的本性永远是现代的、革新的、开放的。

清末以来,特别是戊戌变法之后,救亡图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开民智,兴民德的要求引导了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新剧的创建。“清末民初,真正承载社会意识和革命理想的艺术是话剧。虽然也有人提出过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话题,但当时的百姓多不识字,因此,要开启民智,还需依靠引车卖浆者也能接受的大众艺术形式。”宋宝珍说,“正如陈独秀所言,‘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清末的同盟会员、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抓住新剧这种艺术形式,在革故鼎新的前提下传播革命思想。新锐的倾向性,干预社会的主动性、与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在话剧诞生之初就已显示了自身的机理。”

年舒绣文在汉口参加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电影股组织的抗日宣传

年,留日学生李叔同在日本组建春柳社,随即王钟声在国内成立春阳社,他们分别在东京和上海组织演出了《黑奴吁天录》,此乃中国话剧的开端标志。关于话剧的创史节点,近来颇多议论。有人不赞成将年当成是话剧史的开端,宋宝珍对此有着明确的个人看法。她说,在我们话剧研究所老所长葛一虹主编、年出版的《中国话剧通史》中,对话剧的前史部分的演出状况曾经有过准确描述: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在圣诞节庆中,演出了两个戏,一个英文戏,另一个是华语政治讽刺剧《官场丑史》。年上海南洋公学中院二班演出新剧《六君子》,年还演出过《张汶祥刺马》《英兵掳去叶名琛》等,可惜这一时期的演出只有存目,没有留下更多历史记录,后来这些一时性起在小范围内演戏的人风流云散。而春柳社在东京的新剧演出,不仅是社会性公演,并且拥有完整的历史资料,它培养出来的艺人陆镜若、欧阳予倩、马绛士等,不仅将新剧带入国内,而且以此为职业。年,当话剧前辈欧阳予倩、田汉、洪深都在世的时候,中国剧协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纪念中国话剧50年活动;年,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话剧90年活动,江泽民同志观看了话剧《虎踞钟山》;年,同样是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活动,不仅大张旗鼓地表彰了国家级、部级优秀话剧工作者,而且胡锦涛同志观看了话剧《立秋》。话剧的历史端点,已经被约定成为年,想要改变恐怕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历史从来不是凭空发生,恰如唐古拉峰的水滴,我们把哪一滴水叫做长江之源呢?恐怕很难。滴水构成了长江的成因,但是还不是长江本身。

中国话剧至今已走过了年的历史,经历了文明戏兴衰、新文化运动、左翼戏剧运动、抗战戏剧、解放战争戏剧,才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话剧新的发展机遇。此后17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话剧不仅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院团体系,而且涌现出一大批编、导、表人才和舞美设计。文革时期,话剧受到排挤和打击,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它虽历经话剧危机之困、电视普及之伤、方法陈旧之痛、商品经济之创,但它恰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在危机中实现转机,在继承中谋求发展,在创新中强化自身,取得了令人可喜的业绩。

话剧艺术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娱乐,在它的艺术精神里,包含着反抗封建、民主自由、救亡图强、昂然战斗、开放包容等精神。从艺术风格的表现来说,又包含了现实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美学神韵等等。在宋宝珍看来,强烈的现代意识、深刻的哲理反思、传统的诗学智慧、民族的美学风格,正是支撑中国话剧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艺术基石。

中国近现代史的见证者

与传统戏曲不同,话剧无论是透视社会人生的角度,还是舞台场景的置换,都呈现出鲜明的写实主义特点。从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到年新中国成立,从大跃进、文革的动荡到改革开放后的话剧艺术的发展,再到新世纪之后的舞台艺术繁荣,在年的曲折历程之中,诞生了众多的话剧艺术精品,它们大都传达着时代的气息,生活的奥秘,展现着每个时期的人民情态和社会形态。

20世纪初,话剧《不如归》,主演:凌怜影、周剑云

唯美主义文学家、剧作家、艺术家王尔德提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宋宝珍认为,话剧当然来源于生活和人民,而艺术家们在创造和演绎各类剧目时,也自觉担当了思想启蒙、人生启迪的责任。无论是五四时期人们对于易卜生剧作《玩偶之家》的推崇,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屈原》《桃花扇》《风雪夜归人》《芳草天涯》等话剧所创造的舞台盛景,抑或是至今久演不衰的曹禺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家》带给人们的感动,都一致表明,好的戏剧总是涉及人类悬而未决的哲学命题,带有生命的质感和生活的印记,具有可以生发、开掘不尽的艺术魅力。无论后现代主义者如何言说人生,解构经典,消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但恒久性存在、为后世子孙拥有,依然是衡量一个好作品的必要尺度。

改革开放后,中国话剧进入了发展新时期。在内容革新上,表现出对“人”的







































白癜风好治么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8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