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
经过两期的介绍
相信你们已经十分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但你可能还会好奇
我们究竟有多么优秀的教师团队——
陈晓明
工学博士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年由武汉理工大学加盟我校。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再生医学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智能仿生生物材料分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科临床与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被评为“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后备人才。
阳范文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电纺微纳技术与3D快速成型、生物医用可降解植入材料和新型医疗器械的教学和研发工作。主持省市科研项目11项、教改项目3项和横向科研项目5项,累计经费多万元。获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和广州市科研成果鉴定证书2项。获国家专利授权27件,发表论文60多篇。
张峰
理学博士教授
高水平大学引进人才
曾获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无机化学博士,中科院的优秀毕业生奖和刘永龄奖学金特别奖。先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马尔堡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在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任教。从年到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医学工程系进行访问。年加入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任教。
谢国喜
博士教授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医学磁共振成像及其临床应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是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和科技创新委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究计划“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课题及其它省市级科研项目共十余项,主持科研经费累计超过万元。
田秀梅
博士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年广州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工作。作为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学术骨干、南山学者后备人才和广州医院骨干人才,主要从事纳米分子影像探针对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谢茂彬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年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交流学习,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并任ResearchFellow。现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纳米医学、生物材料和药物缓释方向研究。利用超临界流体等纳米技术构建智能纳米给药体系,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控制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利用度、提高药效,提高靶向性以及降低毒副作用。
杨斌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高水平大学建设引进人才
-年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分别获学士与博士学位,-年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以生物医用高分子载体和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为基础,围绕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重点研究药物传递、基因输送和免疫治疗等。
张建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医学影像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年博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年-年澳门大学博士后,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JACC,BOE,NanoRes.等SCI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单篇最高IF=19.,累计IF60;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
朱继翔
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新型可降解类组织修复材料、功能分子的负载体系及控制释放。近几年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5篇,EI收录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担任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
王倩
博士讲师
师从千人计划蒋庆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生物阻抗膀胱尿量监测,借助生物阻抗监测膀胱状态,试制样机已经进入临床实验。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低负荷动态提取睡眠健康信息,针对睡眠健康评估与预警的应用研究。
基础学院
学院简介
基础学院的前身是基础医学部,成立于年,年7月更名为基础学院。学院设教、研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办公室及学生管理办公室。下设10个教研室、1个系、3个实验教学中心,另设有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
学院汇聚“千人计划”人才、珠江学者、羊城学者、南山学者、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教师。共有教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67人,讲师及助教7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9%,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38.2%(见饼图)。现有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54人。学院建有不同级别的教学团队,包括《医学形态实验学》省级教学团队、《病理生理学》市级教学团队、《机能实验学》校级教学团队、《基础医学》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形成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
学科建设
学院建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及省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余项,总科研经费达万元;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约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