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重大突破这一全国性奖励揭晓,

日前,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的中国材料大会-在中国深圳举行。开幕活动现场举行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二级分会授牌活动。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申报的成果“金属材料多场耦合制备与极端使役环境同步辐射原位实验集成系统”荣获“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凝固与电磁调控团队王同敏教授为该成果第一完成人,校内其他获奖人员包括郭恩宇教授、康慧君教授、陈宗宁教授和接金川教授。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旨在奖励为对材料科学前沿研究具有深远影响的、被公认的重要发现和材料技术重大突破的创新成果;对发展高技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新材料合成与制造技术;对提升传统材料品质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影响面广、经济效益巨大的工程技术开发成果,是面向全国材料领域的重要科技奖项。“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获奖项目38项,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21项。

本届中国材料大会聚焦前沿新材料科学与技术,设置77个关键战略材料及相关领域分会场,超1.9万名材料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代表参会,包括50余位两院院士及国家杰出人才余人。开幕活动上,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高瑞平,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李元元出席并致辞,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魏炳波主持开幕活动。

大连理工大学本次获奖的成果针对我国重大装备核心结构部件用材料在制备和服役中耦合多场对材料微结构的调控机制与极端环境对材料微结构的损伤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发了多台套多场耦合材料原位制备环境和力学评价装置,形成了多项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研究环境的原位、动态、三维新技术、新方法。立足我国关键部件用金属材料研制需求以及大科学装置与材料学科前沿研究领域,该成果为未来我国一批关键部件用材料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研究新途径。

王同敏,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以第一或第二完成人先后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铸造行业优秀青年人才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

如今,王同敏教授在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凝固与电磁调控团队躬耕不辍,与团队其他成员依托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辽宁省凝固控制与数字化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科研平台,主要从事金属凝固理论和凝固组织控制技术相关研究。

多年来,团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勇毅前行,以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稳致远——

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卡脖子”问题,发明了非真空下大盘重CuCrZr合金连铸过程元素及凝固组织电磁调控技术,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世界首条高强高导铜铬锆合金水平电磁连铸生产线;

助力京沪高铁实现冲高段时速达.1km,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

研制的钢背/铜合金复合带材,解决了我国大功率柴油机轴瓦用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

发明的合金电磁连铸技术提升了电子信息行业铜合金的品质,已应用于10余条生产线,创造产值30余亿元;

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提出共晶高熵合金概念,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

除金属凝固与电磁调控团队这支实力强劲的科研队伍外,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还有诸多教师积极投身国家重大科研攻关和材料科学发展前沿探索,与时代大发展、国家大战略同频共振,创造了多个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骄人成绩。他们的诸多成果成功应用于重要领域,助力核电、航空航天、高铁以及“中国芯”制造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为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贡献“材料力量”。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和拓展,基础前沿领域相继突破,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立足新起点,大连理工大学将抢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在助力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展现大工风采。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x/14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