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无论对企业还是国家,在大型科研设备(包括重大单体装备、成套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等)上的必要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保障。随着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近十几年在科研条件保障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巨大,同时与之相伴的一个问题也日趋严重:大型科研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很低。
这其中尽管有很多原因,如有能力使用重大装置的科技人员缺乏、核心装备的配套设备不完整、相应科研耗材获取困难、装备维护与升级不及时等……但在此之外还有些不可忽视的管理原因。
复斯专家指出:冗余性是科研生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并对科研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极大的影响,是思考和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参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和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冗余性的存在,导致一旦收费即对使用需求形成显著抑制对稀缺性科研设备资源,如不付成本便可使用,则必然供不应求——所有使用者都想用但却只能排队。若想减少排队而进行人为优选,就需要设备管理者去筛选使用主体(确定哪个科研单位或团队优先)、筛选具体项目类型(判断哪类项目更适合)、筛选科研环节(评价什么研发阶段可以用)……无论对企业还是国家而言,这样的选择很难做到客观、合理、及时,而且工作量极大、甚至不可能完成,所以现实中几乎都会以某种方式计费,在企业中尤其如此。
可一旦收费(有偿使用),这些科研设备资源反而表现出使用率过低,即使企业或国家给予很大补贴后仍然如此。为什么?因为真正的科研生产过程存在大量的冗余性(冗余投入及由此产生的冗余知识,如下图),且技术距离越远、科研管理水平越低则冗余性问题越严重。因此,尽管补贴后的使用费用看似很低,但被科研冗余性成倍放大后仍然是不经济或无法负担的,所以直接抑制了大部分的使用需求。
低质量使用:两类使用需求不会被抑制,但却是有害的相比科研设备闲置造成的浪费,有种需求假象因其隐蔽性和低质性实则危害更大。在很多科研机构中,如转制院所、集团科研单位、高校等,会发现科研设备有偿使用后还是有很多需求,好像并不存在使用率低的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具体看其使用需求主要表现为两类:
一类是实为单件、小批生产性需求但以科研名义使用设备。由于生产具有确定性和收益性,扣除设备使用费用后仍是有利可图的,所以这类使用需求不会被抑制。但是,想要将其从科研项目中区别出来,却往往并非是显而易见的——这在转制院所和集团科研单位中非常普遍(相关研究详见《科研院所的一类实践难题:设备资源在科研和生产上的使用冲突问题》一文)。
另一类,也是大家经常谈论和诟病的“低水平重复科研问题”,该问题在设备资源使用上的表现就是挤兑了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活动。越是工程化阶段项目、低创/防创项目、低水平重复课题等,其不确定性越低,因而科研过程中的冗余性也就越小,相比收益而言科研设备使用费是可负担的——其被抑制程度远远小于高创新活动的受影响程度。
这两种需求真正的危害在于,它们很容易使管理者看到设备使用效率提高了的假象,而实则完全无益于真正的科技创新工作,与设备闲置相比是更大的损失:时间损失、机会损失。
降低冗余性是基础,但“打通科技创新经济循环”仍是绕不开的法则虽然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能很大程度改善科研过程的冗余性,但由于冗余性是科研生产的内在属性,无法消除、甚至无法降到很低,因此想更大程度减少真创新的设备使用需求被抑制问题,还需从另一端入手——打通科技创新经济循环。这个循环打通了,高创新才会有市场需求和对等的、甚至是高溢价的经济回报,如此高创新下因更大冗余所产生的成本才能得到弥补,从而创新才可持续,设备有效使用需求才能得以释放(相关研究参见《五个成熟度——打通产研结合的血脉》一文)。
所以我们看到,当今越是投资巨大的大科学装置,越可能在发达经济体出现和运行,因为他们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经济循环已经形成。当然,并非这些发达经济体(尤其指科技创新循环已经形成的先进经济体)建立的科学装置就不存在闲置问题,而是使用率可达到最低接受水平——可维持、可循环。
对企业而言,科研装备要与企业实际科技创新水平基本匹配。如果有能力开展的科研项目类型和创新成果经济循环水平还没有很高,使用过于高级的设备(过度超前),不仅必要性不强,更不可持续。即便享受较大比例补贴所购买的科研设备,如使用成本很高,也同样会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对国家而言,类似购置补贴、成本抵扣等科技政策,如在大部分企业中都存在类似不匹配的情况,则意味着这样的投入不仅无实效,而且不经济、不可持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