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就像坐过山车拿到这个奖后,他

<

编者按

南大人又获奖啦!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揭晓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戈惠明

成功入选

《中国科学报》刊登了他的访谈文章

立志科研

感悟科研

传承科研

戈惠明教授如是说:

戈惠明:选择一条路,将它走到底

刊载于《中国科学报》11月10日第8版

戈惠明

我们的目标就是造出和自然界一模一样的房子,有时候“地基”都打好了,却发现完全错误要推倒重来,这种心情就像是“坐过山车”。从事科研工作要有兴趣、有韧性、有梦想。总的来说,科研的过程是个令人兴奋的过程,当然偶尔也会有失落的时候。

“什么是天然药物?”倘若问如今的中学生,随着屠呦呦以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也许有人能回答一二,但是搁在20多年前,还是中学生的戈惠明是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的。

可戈惠明却认定了一个“不错”的大方向。上世纪90年代,学界流行着一个口号——“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他因此考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于他来说,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敲开生命科学的探索之门。

如今的戈惠明已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天然药物的发现与合成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不久前,他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成为江苏省入选的八人之一。

寻找更上一层楼的“钥匙”

“很多生科院的本科男生,都和我当时很像,懵懵懂懂,女生一早就做好了职业规划,可我们男生还在想以后要干吗,是先找个地方实习,还是去跟‘大牛’学习一下?”回忆当初的青葱岁月,戈惠明笑笑说。

“进入南大后,我非常受益于南大‘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教育培养的模式,在生命科学学院除了学习生命科学的知识,还学习大量的化学、药学等学科的知识,为今后从事化学和医药生物交叉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从本科阶段他就进入教授谭仁祥的实验室,进行天然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如今已在这一领域深耕近二十年。

再让他解释什么是天然药物,已是朗朗上口。“天然药物化学,简单来讲,就是从植物、微生物等自然资源中寻找有用的活性分子。诺奖得主屠呦呦从黄花蒿里分离出抗疟疾的青蒿素,便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成果。”戈惠明表示,这个领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研究领域,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其实就是非常朴素的通过人的味觉来“研究分析”植物成分的故事。

博士毕业后,戈惠明留校任教,继续在传统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探索。一次报告会上,有发言者提出“生物可以天然产生复杂分子,那么,人如何通过合成的方法复制分子?”此问一出,立刻点燃了戈惠明的兴趣。彼时已是副教授的他求知若渴,加入教授姚祝军的课题组,寻找答案。

“在这里我学会了站在‘人’的角度,通过化学方式合成天然药物。”戈惠明坦言,从生物学到有机化学的跨度虽然很大,但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完善知识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了化学基础后,戈惠明又兴冲冲地回到了他的老本行。他开始重新思考“小小的微生物是比人类更杰出的化学家,一个细胞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是如何精准地合成异常复杂的化学分子”。他因此前往美国Scripps研究所教授BenShen的课题组,进行天然药物的生物合成研究。

“以前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bf/15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