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纵横,雪峰林立的西藏高原在学术理论层面,具有良好的成油气条件,它处于特提斯油气聚集带中段,应该是中国陆上面积最大的一个含油气大区。但同时,它也是勘探程度最低的大区。直到上世纪90年代,科研工作者发现伦坡拉盆地油气藏,西藏才终结自古以来无油的历史。可是,自那以后20年,西藏高原的油田勘探又陷入了僵局,伦坡拉盆地与之相邻的陆相盆地再也没有油气勘探的突破,伦坡拉盆地似乎成为了一个产油“孤儿”。
如今,这个疑团被成都理工大学伊海生教授教授的科研团队解开。该科研团队受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的委托,年开展了尼玛盆地的石油地质调查任务,他们在前人报道的油气显示点位置附近,发现了地表宽度达80米的石油沥青显示层。年,他们以这一地点的油气层为端点,向东连续追踪,发现在赛布错盆地,地面见有长度55公里的油气显示带,这是西藏高原继伦坡拉盆地之后发现的另外一个具有重要勘探潜力的含油气盆地,其含油地层时代、油气显示特征与伦坡拉盆地极为相似。
这意味着,西藏高原中部东西向二个含油盆地夹一湖共存的空间格局雏形业已显现。
▲伊海生教授科研团队合照(左5为伊海生)
意外发现定格新空间格局
年7月,西藏高原尼玛盆地,海拔近米。当内陆还是炎热的夏季,这里的昼夜已经在0度线上下徘徊。
伊海生教授教授这次是进藏的第24年。此前,科学家们在已发现石油的伦坡拉盆地的南边(班戈盆地)和北边(伦北盆地)发现甚少。很多调查团队又开始西行,一直走到色林错湖(西藏第一大湖泊)东,不得不停下,地质调查之路也未见曙光。
年,伊海生教授的科研团队受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的委托,开展了尼玛盆地的石油地质调查任务。尼玛盆地在伦坡拉盆地以西,中间隔着色林错湖。在前人报道的油气显示点位置附近,他们发现了地表宽度达80米的石油沥青显示层。但由于在这区域附近打的深井此前并无“收获”,人们心灰意冷。
今年,他们科研团队二上尼玛盆地,他们在去年发现的基础上,以这一地点的油气层为端点,向东连续追踪。做好设计图,带好物资,开着租来的越野,两个老师,10个学生,三台车,分成三个组,在尼玛盆地和附近的塞布错盆地的无人区驰骋。在公路s和s交叉处,团队遇到了到底走哪一边的问题,伊海生教授决定,不走公路,从两条公路之间穿过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决定让团队有了惊喜发现。在一条当地人才走的羊肠小道边,他们发现了大量含油沥青和油页岩,大家兴奋得不得了。伊海生教授教授和同事看到采集到的岩石样本,心里暗喜:“这里肯定有油气,不会错!”之后队伍趁胜追击,继续往东,在尼玛盆地东边的塞布错盆地南部边缘,确定多个油气显示点。西至查昂巴,中部经字康乐、宋我日,东抵康嘎勒,全长55公里,沿线见有多个层位的油页岩,湖相地层厚度可达m。
伊海生教授的团队像挖到了宝藏一样兴奋,沿途,原油沥青在泥灰岩晶洞和裂缝里闪耀着黑色的诱惑光芒,更让人意外的是,在这一地区夹含油页岩的湖相地层中,他们采集到了介形虫和鱼化石,与隔壁的伦坡拉盆地著名的伦坡日剖面可以对比,“这可以从相当程度上说明,伦坡拉盆地和尼玛盆地很多年前,是一整个波光粼粼的大湖。”伊海生教授表示。
据此,伊海生教授判断,这是西藏高原继伦坡拉盆地之后发现的另外一个具有重要勘探潜力的含油气盆地,其含油地层时代、油气显示特征与伦坡拉盆地极为相似,“西藏高原中部一个东西向二个含油盆地共存的空间格局就此可以坐实。”
他进一步表示,这个发现证明了在西藏高原,赛布错盆地是青藏高原另外一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伦布拉盆地古湖盆可能向西与赛布错湖盆联通,当时高原腹地存在一个巨型的古湖盆。更证明着赛布错盆地在新一轮西藏新生代陆相盆地石油勘探的巨大潜力。
▲伊海生教授科研团队野外考察
▲伊海生教授科研团队在工作
找油怪才伊海生教授20余年与藏区和谐相处
“那是我们一生中见过最美的湖,澄澈而纯美,比其他任何的湖和海都要漂亮。”伊海生教授教授说起色林错湖,仿佛又回到了年初进藏时,被这里的景致震撼的情景。
藏区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勘探工作更是危险重重。进藏的队伍大部分时候都生活在无人区,勘探越野车里常备压缩饼干和牦牛肉干,正是为了在“车陷”时的应急。伊海生教授教授介绍,哪怕是当地人开车,遇到沙漠和沼泽陷车,也不能完全避免,如果到了晚上还没把车挖出来,就不能回到营地,只能在原地过夜。这时,压缩饼干管饱,牦牛肉干提供热量,就成了救命的东西,“难吃,但是为了保命,没办法。”
如果车坏了,人下车自己走回营地,也可能是个要命的事,“方向感不好的话,越走越远,很有可能就迷失在无人区,再也回不来了。”在藏区,这种事不是没有发生过。
这里的生态还不错,藏羚羊、藏野驴、野牛等野生动物跟着车跑都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还会遇到土狼和藏北熊。有一年几只狼来到勘探队的帐篷偷吃腊肉,吃完了还不走,大家只好开车把狼驱赶到约莫五公里之外,然后再回来睡觉。一次团队在一个水源附近扎帐篷睡觉,如果不是半夜起身上厕所的同事发现这是附近野牛牛群的水源地,伊海生教授一行可能早就被从山坡上不顾一切冲下来喝水的牛群给踩平了……被问到这样艰苦的日子是怎么走过来的,伊教授说到,日子久了,也就与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了。
这样的日子,伴随的是20多年来勘探找油的科研生活。自从发现伦坡拉盆地油气藏以后的20年间,无数的科研人员都在努力,想要再寻找一个和伦坡拉相似的油气藏,却始终不能如愿。塞布错盆地油气显示带的发现,是伊海生教授和队伍坚持不懈的结果。伊海生教授介绍道,西藏找油的定位是国家油气资源的战略储备,是“摸清家底”,助力国家长远的油气资源计划。如今,由成都理工大学师生组成的高校团队解决了20年来油气专家们无法破解的难题,这在伊海生教授看来,一是丰富了自己和队伍的学术成果,而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资源储备和经济发展出了一份力。
▲伊海生教授科研团队野外工作
心脏手术终身服药学术生涯已无遗憾
伊海生教授的研究生说,跟着教授出野外,玩的就是心跳。伊海生教授自己说,他的团队就是个“野战部队”。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部队的司令员,已不是当年那个年轻壮硕的小伙子了。由于常年的高原地质工作,高海拔地区感冒未痊愈等多种原因,他的心脏出了问题。年,伊海生教授接受了心脏瓣膜修复手术,如今的他,再也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在藏区“猖狂”地干活,被医生通知戒烟戒酒,并且终生每天服用心脏治疗药物。但伊海生教授还是执拗,除去生病手术那年,每一年他还要和队伍在藏区待上个把月。他振振有词,“像我这样的人天生就爱在野外跑,久了不去不行,一年不去还好,要是好几年都不去,那身体肯定适应不了那里了,工作不能落下。”以至于把主治医生气到冒烟。
伊海生教授的女儿经常埋怨他,在成都住了这么多年,走出去却还是经常找不到路。在藏区,他却是有名的“活地图”。自年初次进藏每年在当地工作数月到现在,他熟悉勘探地的大小线路,知道怎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懂得和当地藏民搞好关系和睦相处,注重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尊重当地文化,在青藏高原找油领域,他是个有名的专家,所以业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在藏北搞石油勘探就找伊海生教授。”
那一年,伊海生教授和队伍初进藏的时候,来送行的家属有人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哭,伊海生教授大手一挥,对爱人说,别送了,回去吧,三个月回不来你就改嫁吧。回忆起这么多年的点点滴滴,伊海生教授的爱人对他的评价是,“他这个人就是这个样子,好像没有什么事能把他放倒,天不怕地不怕。”23年过去了,伊海生教授坦言自己学术层面已无遗憾,“海相和陆相的高原盆地石油勘探我都有了这样的成果,我觉得我对得起自己的学术生涯。”
据悉,此次地质调查标本等成果正在进行科研技术分析,具体报告将在明年进一步披露。
成都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新闻网、
沉积地质研究院
图片由沉积地质研究院提供
李泳雪/编辑
成小理全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