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摘要
以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教育科研机构的改革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成为我国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设教育智库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重大现实命题。文章从历史的逻辑与制度变迁的逻辑出发,分析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型综合教育科研机构智库职能发挥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教育行政决策体制和教育科研机构自身等三个层面,提出推进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转型为新型教育智库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教育智库;教育科研机构转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智库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之下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教育智库建设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出台,尤其是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颁布实施,建设新型教育智库的目标、方向和相关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并进入实践探索的实施阶段。
在我国,承担教育政策咨询职能的组织通常包括党政机关政策研究机构、各级各类教育科研院所、各类教育社团组织、民办教育研究机构等。其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育科研机构,是教育科研体系的主体力量,在建设新型教育智库的战略布局中,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进程中,实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属教育科研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发展,这一问题亟待探讨。
推进教育科研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实现建设新型教育智库的目标,既是一个理论上涉及多个层面的命题,又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重大现实命题,必须以更广泛的理论视角,对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基本问题予以辨析,深刻把握承担智库职能的教育科研系统发展的历史逻辑,形成建设新型教育智库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推动教育科研系统向新型教育智库转型提出战略设计和政策建议。
一、在三个层面上理解新型教育智库
作为一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制度,在理论上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指的是以整体视角,从国家治理理论来理解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和角色;中观层面指的是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来理解智库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微观层面指的是智库机构内部的构成和运行机制。
(一)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层面明确教育智库的功能及定位
智库是一个现代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环,作为一个致力于以研究影响政策的机构,智库与整体的国家政治体系和政策环境密不可分,后者决定了智库能否存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这一系统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全局的角度来理解智库的建设,也就意味着从国家治理的理论层面来理解智库制度。
从现代智库出现和发展最早的美国来看,“智库已经成为美国政治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看作是‘影子政府’”。诚如《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所指出的,“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为了提升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我国提出了加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战略。这意味着,理解包括教育智库在内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问题,必须从国家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将智库体系嵌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脉络中,方能把握好其性质和角色定位。
在现代治理理论的视野中,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协商性共治形态,教育治理亦然,其突出特征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管理、共同管理、共同治理。智库作为一种组织和制度安排,是公共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参与教育治理的主体之一。现代智库不仅生产专业知识和思想、开展战略谋划、提供公共政策方案,同时,智库体系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一个独立系统在参与式治理和协商式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斡旋”“把公众参与的不同形式结合起来,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和分析”的功能和目的,从而成为政府与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社会协商共治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社会各界政治参与和互动的展开。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中,政策咨询在民主“治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作为智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智库同样如此。以美国教育政策中心为例,该机构在自我功能定位上明确指向“一个独特的沟通者:沟通教育工作者和大众;一种催化剂:通过和州政府,学区等合作,来推动公立教育学术水平的提升;一个召集人:使对公立教育持不同观点的人聚集一堂,对于学校这个话题进行充分的,理性的讨论”。
“改革是一种变化”,“它意味着社会、经济或政治上的进一步平等,意味着人民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更为广泛的参与”。从治理理论的视野来探究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主要涉及的是随着多元主体的确立,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切实简政放权。“原来政府作为单一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教育管理权力,要分解和转移给参与共同治理的多元主体”。为此,政府要转变职能,完善决策民主机制,向包括教育智库在内的社会组织分权,赋予教育智库更多的决策参与权。第二,包括教育智库在内的其他社会组织主体地位的加强。所谓主体地位的加强意味着职能的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承担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教育智库应该成为凝聚决策层与公众价值共识,有效吸纳公众有序、理性参与教育治理的新型载体。第三,智库体系本身也应该多元化。应促进事业单位型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等智库分工互补、和谐互动,“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塞缪尔·亨廷顿
(二)从政策过程理论的视角理解教育智库的参与模式与作用机制
智库组织是政策过程中的行动者,其全部工作都是围绕决策机构的中心工作而展开的,被视为“现代国家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从政策过程的理论视角可以观察智库组织的参与模式及其作用机制。从主体的角度而言,政策过程研究的是个人和团体如何参与公共政策的意见表达、政策抉择以及执行反馈的过程。不同类型的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参与的方式各异。理解智库在政策过程中的参与模式和作用机制有助于优化我国现阶段政策过程,增强政策过程的开发性、回应性、参与性和协商性,提高智库发挥作用的能力。
按照政策过程的阶段论框架,政策过程分为问题的确认、议程设置、政策形成、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并且表现为循环往复的过程。理论上,智库在各阶段都能发挥自身作用。在美国政策实践中,托马斯·戴伊指出,智库在政策过程中处于核心或枢纽地位。从体制和活动者的角度,表现在有效连接幕后的权势集团和台前的直接决策者,从行动过程角度,政策过程中的启动阶段是由智库对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的政策研究和设计。
智库的定位和功能发挥与政治制度、行政体制尤其是决策体制密切相关,并受制于自身的历史和传统,因此,不同国家的智库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有所不同。英美等发达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制定往往发端于智库的报告,智库在“政策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在扮演积极重要但也截然不同的角色”,在议程设置阶段,智库要努力确保自己提出的政策建议纳入决策者首要的考虑方案,进入议事日程。为此,智库还要积极引导和影响公众舆论;在政策形成过程中,智库“发挥着重大影响,为政策制定者已经成熟的观点提供支持”;进入实施阶段,智库的研究“可以用来评估政策的好坏并前瞻性提供导向”。肯特·威佛(KentR.Weaver)指出,智库在政策过程中扮演了五种角色:政府决策者政策理念的来源;政策议案的评论者;政府政策方案执行的评估者;政府选拔高级官员的人才库;新闻媒体资料引述的权威来源。
KentR.Weaver
以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NIER)为例,在其中期发展规划目标体系中,明确自身“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进而作为教育政策制定依据的责任”。该机构将使命设定为五项,一是立足中长期视角,服务于国家中长期战略性教育政策的制定;二是密切鍖椾含鐧界櫆椋?鍝噷鐪嬬櫧鐧滈鐨勫尰闄㈠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