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四个字,贯穿了丁猛十年成电求学生涯。
从懵懂的大一新生到独当一面能指导学弟学妹的博士生,从尴尬窘迫到成熟大方,成电见证着丁猛的努力和成长,记载着他由零到一、从无到有的科研进展。
“见贤思齐焉。”本科时,丁猛追求克服一个个数学问题的喜悦感,追赶同年级优秀同学的步伐,完善自己;研究生期间,他专注研究,向优秀师兄师姐们看齐,超越自己。老师和同学们都夸说丁猛好聪明,学习成绩那么好,还发表了很多论文。但是,丁猛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追赶者,不偷懒,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不断向优秀看齐。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在同学与辅导员的印象中,丁猛一直就是一名“学霸”。大一时,他每天准时到教室参加早读;每一节数学课,他总是坐在第一排;午饭或晚饭后,在图书馆的三楼或五楼,你也总能看到埋头预习、复习和求解数学题的丁猛。
“学习贵在坚持,重在认真负责”。三年的勤奋学习,使他综合排名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列,并以优异的成绩成功保研至黄廷祝教授门下。同时,这三年的积累为他以后的科研生活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很多人认为保研学生的大四生活是悠闲的、轻松的,但对于丁猛来说,大四是研究生的储备时期。在确定研究方向时,丁猛选择了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图像处理方向,这需要较强的编程能力,同时图像处理对他而言是全新的研究领域。
为了尽快了解这个领域,丁猛积极向团队成员学习,反复研读的英文文献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注释;为了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他每日与备考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向他请教编程问题,同时也自己动手写一写小程序。许多同学问他,丁猛你现在都保研了,怎么比考研的同学还刻苦呢?他总是笑着说,笨鸟先飞嘛!
良师益友,助其成长
真正进入科研阶段,丁猛才发觉大四的积累是全然不够的,对图像处理领域还是知之甚少。丁猛认为,做科研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只要知识积累足够多,一定可以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导师黄廷祝教授向他推荐了简单且参考价值很大的入门书籍,同时他也主动旁听团队赵熙乐教授开设的图像处理课程,主动完成作业以提升基本程序编写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的学术文献,在导师和赵老师的指导下丁猛有了初步的科研想法。
但是他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最开始常常出现代码编写错误或实验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不过,丁猛没有放弃,一次次重写代码,一次次重做实验,终于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成功撰写并投出人生中第一篇论文。
随着研究的深入,丁猛逐渐对实验得心应手,在GSC发表了文章,这篇论文成为了他研究方向的“转折点”。“这篇文章让我在文献查阅整理和论文撰写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得到了读者很好的反馈,这也大大坚定了我对自己研究方向的信心。”丁猛说。
科研有时是枯燥乏味的,也需要“甜点”补充。闲暇时,丁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在研一时担任团队体育活动负责人,组织每周团队的运动,包括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等。在与他人竞技比赛中,挥洒汗水,强健体魄。
海外留学,锻炼自我
年,为了拓展国际视野和促进科研进步,丁猛申请并成功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前往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联培一年,师从傅晓教授(国际期刊SignalProcessing编辑),主要研究遥感图像超分辨问题。
虽然丁猛在图像处理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是遥感图像超分辨率对他来说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凭借认真的钻研态度,他逐渐了解超分辨领域的经典模型与算法,并在傅晓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数值实验、理论的证明和论文的撰写。
最终,该论文被信号领域顶级期刊IEEEJournalofSelectedTopicsinSignalProcessing录用。这项工作被国内外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