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经类高校中,研究认为财经类硕士的科研

国内学者赵瑞瑞认为科研能力是科学研究的人员在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进行科研活动,探索真理、现象、规律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既有一般科研活动的特点,还有其独特之处,研究生主要进行的是学习性的科研活动。所以研究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科研问题、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就是科研能力。

学者周延波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以现有的发明或发现为基础,通过个人的努力进行新的发明创造、发现新的现象规律和改进方案的能力。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一方面是指研究生对已有结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创新,提出有别于常规解决问题的思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在已经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改进或者创造新事物并取得一定的有价值的成果的一种能力。

我国的财经类高校主要是以提供理论与智力支持为主要任务,在经管类专业领域具有强大的知识、人才与智力优势,培养出的人才可以参与到与企业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的问题的研究解决中,发挥出自身专业上的独特作用,所以财经类高校为我国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由财经类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具有针对性,不仅具有研究生的共性特点,还具有财经专业性的特点,体现在财经类知识结构和财经专业能力方面。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掌握丰富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还与时俱进的了解经济和管理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和问题,在学校的培养下具有应对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的灵活思维,学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一般认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指研究生对未知部分的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我国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在学科专业领域内进行探索所需要的能力就是科研能力,王俊淇认为科研创新是指可以选取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方法、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完成科研任务,并取得创新性的成果的过程。

将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定义为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创新性地建立新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作出创新性科研成果,从而填补财经类专业领域空白的能力。由于财经类的专业背景,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大多不通过科学实验进行科研创新,而是通过理论知识创新为政策的制定出谋划策,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本研究认为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包括以下三大能力:

创新基础与建构知识的能力:是指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梳理筛选文献,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述评,把获得的信息资料纳入并且吸收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发展充实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与知识创新的能力:指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能以敏锐的观察力从本专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变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创新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指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积极主动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掌握问题的实质,利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有效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的思维和品质只有在创新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以锻炼和体现。生态学的广泛应用与教育生态理论的产生催生了学术生态理论的出现。根据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中每一个个体都与其他个体、种群和其他环境相联系、影响和制约,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生物既可以共同生存又可以相互竞争。

学术生态是生态学和教育学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态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是学术知识成果在被人类生产和利用过程中形成的学术主客体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术生态系统和学术生态平衡。学术生态系统是学术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学术生态平衡是指在学术生态系统中,各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的状态,他们之间彼此协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资源的传递,任意一个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平衡的破坏。研究生学术生态是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学术生态系统,是由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所形成的一个系统,它包括学术系统中的所有要素,目的是实现学术的发展。借鉴李玉涛和陈玉玲的思路将从五个维度来分析研究生学术生态: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是研究生的天职。研究生作为学术生态系统的主体,通过自己的理论知识、学术动机、个人特质、人际关系参与到系统当中。研究生的科研态度、科研创新能力、学术道德等更是学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对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以导师为中心的学术组织构成了微观生态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导师是带路人,领航者,带领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完成科研任务,所以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生态系统中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导师可以决定研究生主体是否可以与其外在的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促进。以导师为中心,同门子弟为成员形成了小学术组织,营造了科研创新氛围,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培养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态度、学术道德及其所拥有的学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研究生的发展。导师对研究生的重视、指导、联系与沟通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都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小生态环境以学科为中心,各个学科所归属的学院都形成独特的学术氛围。在各个学院的规定和制度管理下,学院中的师生作为主体,在小学术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学院开设的学术讲座,设置的课程,提供的学术交流的机会是研究生科研知识的来源,也是小生态环境中的关键因素,研究生的科研风格及研究方向也深深受到所处学科生态系统中组织文化的影响。

中观生态环境是以学校为中心,学校的制度和环境为主体共同形成的学术组织。一定的校园环境造就一定的人才,校园的建筑风格、学术研究氛围、自然风貌、软硬件设施、传统文化都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这一学术组织可以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学术环境,提供奖助学金和津贴等资金支持。学校的招生、评估制度以及管理方式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以社会为中心的学术组织形成了宏观生态环境,为研究生提供的物质资源和资金以及实践机会,可以解决研究生的生存问题。研究生是社会的一部分,必然学术生态视角下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会受到影响,研究生的发展和学术成果的获得需要社会这一宏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资源条件支持。首先社会对学术的评价以及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的文化氛围对研究生影响非常大。

其次,学校外部的科研管理机构、负责论文发表的杂志、期刊和出版社以及高校学术联盟作为宏观生态环境中的主体都会对研究生的成长发展产生影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成果由国家各级制定的有关课题申请立项的标准和科研论文发表的制度来决定,科研成果的转化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激励。学术生态因子之一是学术生态主体,研究生不仅是学术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进行科研创新活动的主体,研究生在学术生态的平衡和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会受到价值观、兴趣和态度这些因素影响,而良好的学术生态建设则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价值观、培养科研创新兴趣,端正科研态度,完善知识结构。学术价值观是硕士研究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持有的一种信念,科研创新活动的主体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积极的学术价值观可以激发硕士研究生对科研活动的动机与兴趣。所以要想在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必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xt/14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