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蒙(左一)和博士生汤建在录制科普视频。受访者供图
博士生刘广秀(右)和纪宇在B站直播。受访者供图
物理学博士李治林每天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包括如何“炸掉月球”。
和很多科研工作者一样,李治林的生活很少有波澜,每天早上八九点就到实验室做实验,一直到晚上10点才离开。只是,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踩着月光回家的时候,他会思考一些不那么严肃的问题。
在中科院物理所,有一群像李治林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思考的这些奇怪问题,有一些会最终成为科普文章,用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账号发布在网络上。这些平均年龄25岁,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读硕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是物理所科普团队的主力。
对这些生活三点一线的博士生来说,科普是他们自愿承担的工作,是单调生活的调剂,也是一种抗争。
很多人对科学家的印象是苦哈哈的,似乎从事科研工作,就意味着坐冷板凳、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他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向亲戚朋友介绍自己是物理学博士时,对方眼中会出现一种难以名状的、既崇敬又同情的眼神。
“科学家为什么不能搞怪?”李治林的师弟王科反问。他觉得,科学不仅是那些高大上的前沿技术,也藏在每一个奇思妙想里,“如果不能让更多人看到,科普就失去了意义。”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