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一家医学及生命科学出版社BioMedCentral撤回了43篇“伪造”同行评审的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作者单位涉及30医院。
BMC在采访中表示,在此番撤回的稿件中,“我们发现文章的作者没有明显关联,但他们都推荐了相似的审稿人,提示这些造假行为背后,很可能存在第三方的操作。”
同一专家审阅不同研究领域的文章,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通过调查,出版社发现这些推荐的“审稿人”有些是虚构的身份,有些名字是真实的,但邮箱却与公开登记或已发表文献中的邮箱地址不一致,出版社联系到这些专家,他们则表示并没有审过提及的稿件。
BMC编辑部副主任JigishaPatel表示:“这不是一个中国问题。我们也发表了许多来自中国的可靠研究。而这次的事件,是一个更宽泛意义上的、该如何评价科学家的问题。”
同时,出版伦理委员会也宣称,目前已查到有多家出版社杂志的同行评审过程都受到了这种系统的、不正当的操作。目前还不清楚,是这些机构提供了伪造的“审稿人”,还是作者直接捏造了信息。
可见该事件并非作者或研究团队单独的问题,更多与商业机构关联。一位医生说,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论文协助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从语法修改、文字润色,到图表制作、投稿协助、推荐审稿人等不一而足,而医生的邮箱里也能收到各类论文服务的广告邮件。由于医生临床工作太忙,难以兼顾科研、论文,为这些机构带来了商业空间。
有医生表示,在医生评审制度的压力下,从实验到论文一味追求数量、缺乏质控,造假比例可能更加严重:“不管是研究生毕业,还是医生职称评选,论文都是硬性指标。医院有做科研的条件也就算了,但基层(医院)的医生也像赶鸭子上架一样被逼着写论文,在这样的环境下,能不出问题吗?”
医学界论文造假之风泛滥,源于不合理的医生评价制度。在全球四大科学论文检索系统中,SCI最权威。因而发表SCI论文已被业内认为是科研水平的标志。作为一种学术形态,近几年,我国科技界将论文能否被SCI收录及影响因子的高低,作为评价科研成绩与水平的重要指标和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因此,SCI对国内评价导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医院出现了“SCI崇拜”,盲目追求SCI论文数量,并将发表SCI论文作为评价医生的主要依据。实际上,正如GDP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SCI也医院的医学实力。对于临床型医生来说,SCI论文只能证明其科研能力,无法证明其临床水平。而患者最看重的恰恰是临床水平。
在现行的医生评价体系下,论文多少、职称高低和临床水平并不相称。临床医生写论文、搞科研并没有错,医院将论文与职称、薪酬等挂钩,实行论文“一票否决”。虽然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但对于大多数基层医生来说,临床与科研很难兼顾。“没有论文不能评职称”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医生的时间,还炮制了大量的学术垃圾。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会看病是患者对医生的基本要求。改革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把医生从“论文枷锁”中解放出来,这是医生的心声,也是患者的期盼。
来源:华医网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