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林婧
朱英
年出生于杭州桐庐,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温影响植物抗病性及稻米品质的分子机制研究,主持国家基金面上、、、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
追梦语录
“凡事一步一步做,不要怕麻烦。”
“希望为实现种业创新、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国水稻拥有坚强的‘中国芯’。”
一踏进朱英的办公室,空气中淡淡的花香让人舒心,处处生趣盎然:阳台上的吊兰葱葱郁郁,玻璃花瓶里几枝百合舒展着身姿,小袋的稻谷种粒整齐地码在篮子中。
温和的朱英脸带笑意,从容地讲述着自己的科研故事。话题涵盖了植物分子遗传、作物品质改良和农产品健康组分检测等,说到一些专业词汇和实验过程,她还特意打开项目报告的PPT,逐字逐句地解释。
这一刻,她既体现出科学家典型的严谨和执着,又展现着一位导师温暖明媚的感召力。
用生物育种方法
成功改良稻米品质
和大众印象中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穿梭在青黄稻穗间的水稻专家们不同,朱英和她的团队成员投身于水稻品质形成的基础研究,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在实验台前。
但实验室和水稻田的距离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遥远。年底,朱英进入省农科院组建团队后不久便发现,自己从事的稻米品质研究可以和本院水稻育种专家李春寿的工作结合起来。
李春寿团队培育的“浙恢”是21世纪初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中的“明星”品种,高产、高恢复度、耐贫瘠,风靡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多个地区。然而,“浙恢”的一个弱势是食味品质差,且难以改良,这成了困扰李春寿多年的难题。
“基础研究终究是要落地的。”朱英说,她决定从“浙恢”入手,利用自己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开始稻米品质改良之路。
直链淀粉含量是决定稻米外观、口感等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其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稻米品质。“浙恢”不够好吃的症结在于直链淀粉含量高达25%。
“Wx基因是影响稻米品质最主效基因。”朱英告诉记者,她在读博士时就跟随导师研究Wx基因的调控,只要改变Wx基因特定位置的1个碱基对,就有可能显著降低“浙恢”的直链淀粉含量。最终,在保留产量、恢复度、精米率等其他综合性状的情况下,朱英团队将“浙恢”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到18%以下,成功提升了其食味品质。
成功改良稻米品质,与育种方式转变有关。“某些品质性状的改良较难通过传统的育种方式实现,而生物育种方法在水稻小苗期就能预测其成熟后的性状,让育种更加精准、快速。”朱英解释,长年的基础研究让她对稻米品质的分子机理十分熟悉,但对其可应用的场景了解不多。传统育种专家们提出的需求、发现的问题,让她能更好地将自己的基础研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目前,朱英团队正在集中力量攻关极端气候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分子机制,将为未来创制耐高温耐穗发芽能力强、适应浙江地区生态气候的优质稻米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中国人的健康数据
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膳食中一些短链碳水化合物和糖醇,即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等被称为FODMAPs组分,与人体多种慢性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低FODMAPs饮食干预已成为国际上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国内营养专家发现,由于国内外饮食习惯、食物品类不同,国外检测日常食物中FODMAPs组分的相关数据对国内患者参考价值并不高。
于是,肠道微生态领域的专家找到朱英,希望以农业科技支撑临床研究。“中国人的健康数据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朱英毅然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科上看似不相干的农学专家、检测专家、肠道微生态专家和临床营养专家走到一起,串起了从农业到大健康这条线。
最终,他们掌握了FODMAPs检测技术,建立了国内第一套FODMAPs数据库。目前,适合国人的FODMAPs饮食指导应用软件也正在开发。“大家一起做成一件事,协同非常重要。”朱英说。
朱英是团队的主心骨,在她看来,要保证团队协同作战,成员之间必须以诚相待,自己作为带头人更要以身作则,并要多关心、帮助大家。
说到朱英的悉心指导,团队成员、助理研究员张恒深有体会:“就好比建一栋高楼之前,有些老师会告诉你大致形状,有些老师会告诉你有哪些要求,但朱老师是从选择砖块、混凝土配比到大楼最终盖成,每一环节上都手把手地细心指导。”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朱英都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