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韩扬眉日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RangaDias宣称其团队实现了近常压下的室温超导。当时,作为国际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先驱者,82岁的物理学家朱经武“挤”在会场第三排,现场听了Dias的研究报告。回到实验室后,他立即开展相关实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朱经武虽然有很多疑问和不解,但对室温超导的未来依旧充满乐观。他希望这不是“人为数据操作”后的结果,而是“少有的大发现”。朱经武认为严谨和认真是科研最重要的态度,也批判过度追求影响因子给科学界带来的不良风气。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在“扎实地冒险”。重大发现不能轻易下结论《中国科学报》:您在现场听室温超导报告,有什么样的感受?朱经武:主办方可能没有想到人如此多,安排了一个只能容纳人的房间,外面大约还有50多人要进来,一开始有点拥挤。我想这次宣布有两点很重要:超导温度达到室温、压力可以降到1GPa。过去,这在科学上都无法实现,假如被证明是正确的,是很了不起的。《中国科学报》:近年来,不时有物理领域的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这样的期刊上,过一段时间却撤稿了。这是科学发展的过程,还是科研风气带来的问题?朱经武:我想两种都有。但不幸的是,近年来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了。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科学期刊。一般来说,一份期刊能否办好,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好的文章。同时只有期刊有名气了,才能吸引好文章。学术界分秒必争,尤其是竞争非常激烈的研究项目,作者愿意在发表速度较快的期刊上发文章。当被“炒”起来的时候,文章越来越多,所谓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就随之上升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其实对科学发展很不好。现在很多人写短平快的文章,(好像)越快越好,错一点也没关系。在较短的审核时间内,期刊审查很难周全。而文章太多,导致资助单位和个人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