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江有一支科研团队,吹响了“创业创新”的冲锋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今年全社会最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是建三江管理局选树典型的新宠。在七星农场,有一支科技服务团队,吹响了创业创新的冲锋号,这支团队就是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35名大学生。
七星农场副场长刘成是这支团队的带头人和责任人。为了提高大学生们的创业意识,他每天早晨3点多钟就赶到单位,从试验设计入手,到作物播种、管理、收获等环节,始终坚持言传身教,使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研骨干。
“舍小家,顾大家”是这支团队在创业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农技推广中心代理主任李晓辉工作起来什么也不顾。年妻子生孩子时,正是他们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研究的关键时期,医院陪护了一天就返回工作岗位,如今孩子4岁了,他没有带过一个晚上。
试验示范中心副主任丁亮,为了探索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常常是“早上3点半、晚上看不见”的摸爬滚打在田间,有时甚至一日三餐吃在田间。年结婚时,本应享受大龄婚假,但他只休了一周时间。
党支部副书记苑丽,年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当妈妈的她,单位领导不忍心她挺着个大肚子来回奔波,担心其劳累伤及胎儿,曾力劝她放下工作请假回家待产,但她为了工作,为了不增加其他同志的工作负担,她毅然坚持到临产的最后一天。
“中午不回家,午饭很少按时吃”早已成了他们的惯例。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张少波,每年担负着建三江地区多万亩耕地及富锦、同江、抚远、饶河4个市县多万亩耕地的土壤测试、肥料检测和新技术推广工作。尽管工作量大,但他坚持从时间上要成绩,带领全体化验人员顶着烈日深入田间搞调查,有时冒着寒风到农户地块采集土壤、植株和籽粒样品,有时把身子埋在化验室加班加点搞分析,甚至有时还入户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素有建三江“香蕉第一人”之称的焦杨,在智能温室里创造出了北方也能种植香蕉的奇迹。几年来,华衣美服与她无缘,灯红酒绿的生活与她格格不入,在她和队友们的眼里,更多的是一个个试验成果。包括重达斤的特大南瓜和重达斤特大西瓜,甚至还有成功培育的特色果树、特色蔬菜、热带植物、花卉等30多个品种。
试验示范中心技术员姜灏,年水稻育苗期间,突遇低温冷害天气,夜间棚外最低气温将达到0℃以下。为了确保秧苗安全,在黑夜来临前,他和队友们为大棚苗床平铺了地膜。到了晚上还在大棚里开展稻壳生烟、燃烧煤气罐烧开水、点炭炉等保温工作,直到凌晨3点钟,棚温开始回升,水稻幼苗保住了,可大家的手和耳朵却冻坏了。
试验示范中心技术员张金成,年7月,试用期实习不到一个月的他,在组建植保实验室工作中,连续加班20多天,中午不休息,晚上7点多才回家,高标准完成了标本制作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他们构建了以绿色植保为核心的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在全场设立生物预警观测点7个,成功推出了三次施药封闭除草新技术,实现了全场稻瘟病零发生。每年累计完成病虫害监测余次,发布稻瘟病预警信息10余条。
他们在水稻育秧大棚内引进了3G传输技术,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喷淋、卷帘等控制器以及摄像设备,实时监测和自动采集大棚内的环境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计算机监控系统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及时提供给管理者和决策者,为生产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他们把培训课堂从室内搬到了田间地头,从年初开始,就组织栽培、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人员,分4组定期深入种植户田间地头,与种植户面对面解答种植户提出生产难题,手把手传授水稻高产攻关、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10余项实用技术。几年来,累计服务种植户5万多人次,发放生产技术资料10万多册,培育专业农业人才人。
5年以来,他们共完成国家级、省级、总局级科研课题和示范项目项,其中转化国家级科研成果42项,辐射带动周边耕地多万亩,助推农场水稻亩产公斤,平均亩增产56公斤。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万亩,亩节约肥料1.9公斤、节约成本5.2元,累计增产粮食21.8万吨、增加经济效益5.5亿元、节本增效5.78亿元。(七星农场张元强方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