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安学院从年起开始推行科研导师制,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在各位科研导师的认真工作下,学院逐渐形成了以科研导师命名的学生科研工作室,环安学子在科研导师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今天小安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学院优秀的王从彦导师。
●导师介绍●
王从彦
王从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聚焦以入侵植物主导的生物入侵为代表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入侵植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环境生态风险等级及其成功入侵的驱动机理为研究核心,着重开展入侵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王从彦老师以“三全育人”思想为引领,以践行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为导向,以立德树人守初心为立足点,积极培育学生尊崇科学、献身学术、热爱祖国的远大志向。王从彦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先后获得江苏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江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并在SCI期刊发表两篇关于阐明环境污染背景下入侵植物成功入侵机理的学术论文
●导师访谈●
01
导师对科研的看法
王从彦:我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一种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寻求规律、解决问题的活动和行为。科学研究区别于其它的的人类活动和行为之处应该在于科学研究要讲究创新性。比如,仅仅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验证一下只能叫实验,不能称作科学研究。但是在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新的现象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巧妙的思路设计和精准的实验验证破解了新的现象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这就是科学研究了。再比如,我们发现了一种环境污染物新的存在形式或者迁移途径,亦或者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产生环境生态毒性新的作用机理,这就是创新。
我认为科学研究的核心应该是科学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也就是说你的科学研究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可以是理论层面的突破,也可以是应用层面的创新。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应该是包括三部曲,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个人比较认同科学研究应该走“小题大做”之路,或者说“小题深做”,也就是通过小问题的破解来阐明大道理,从而实现以小见大。一个科学研究只要能够透彻解析一个科学问题、找到其内在规律、阐明其驱动机理即可,然后升华到一定境界的学术理念和科研思想的概况与总结,也就是科学研究的核心要聚焦。科学研究的软肋就是切记面面俱到,本来是想什么都要解析透彻、阐明清楚,最后可能是没有重心,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
其实,科学研究并不是什么神圣或者神秘的东西。只要大家有勤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勤于查阅文献的双手,有勤于思考的大脑,人人都可以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有很多同学将来要读硕士,甚至还要进一步深造读博士。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其重心就是科学研究,特别是通过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储备,全力提高自身科研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做到科研思维全方位多角度、科研水准聚焦内涵深度,从而具备坚实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能力,形成清晰条理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
02
导师的科研经历
王从彦:蓦然回首,一路峥嵘,时光似水,岁月若梦。自从我年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到今年已整整十年了。十年以来,本人的研究领域聚焦以入侵植物主导的生物入侵为代表的生物安全问题,重点解析并阐明入侵植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环境生态风险等级及其成功入侵的驱动机理。俗话说十年可以磨那么一把剑。但是很遗憾,说来也很惭愧,本人花费了十年的时光也并未在入侵生态学领域磨出一把什么像模像样的剑,更不用说磨出什么可以金光闪闪、降妖除魔的宝剑。至于“霜刃未曾试”更不曾触及。
其实,有时候,我们这边也曾经做过的很多科学研究也并未得出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或者是直接遭遇滑铁卢。要么是再从头再来,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摸索设计路线和实验方案,如果还是不行,只能忍痛割爱,最后只能换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从其它的切入点开始新的征程。科学研究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你永远不知道踩哪一块石头才能不掉进河里,而是走到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科学研究的时候,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要顺其自然,更要做到“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之必然”。但是,若失败了,我们要学会总结,“入山问樵、入水问渔”,通过思路的审视和设计的反思,我们才能吃一堑长一智,最终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标;若成功了,我们要学会升华,通过问题的凝练和理念的阐释,我们才能拾级而上,从而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03
导师做科研的动力
王从彦:这些年来,本人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其实遇到过很多难题和挫折,有的诸个破解了,而有的仍需悬而未解。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应该说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既有外部环境的,也有自身内在的。外部的因素有很多,方方面面,就不谈了。自身内在的驱动力基本上主要是源于外面强大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要迎头赶上,要知道别人在科学研究的大道上是跑步前进,而我们还在小步趋行甚至是原地踏步,最后只能落在别人的后面。弱肉强食作为丛林法则,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也是基本上行得通的。只有我们做大做强了,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学术辐射力。不然,我们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此外,自身内在的驱动力还包括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当成一种爱好、一种兴趣的成份。我们只有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爱好、一种兴趣,才能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事业、一种追求,从而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特别是我们是环境专业的同学们。而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不仅关乎环境质量、生态水准,而且事关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梦,就需要千千万万个我们去拼搏、努力,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保护好我们国家的环境安全和生态屏障。
04
导师对学生的一些建议
王从彦:希望同学们记住一点,没有人可以随时随便成功,不过是风雨兼程。对于将来立志科研的同学们而言,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同学们将会遇到很多“拦路虎”,而且很多问题也非常棘手。而在科学研究的道路如何破解难题进而实现打怪升级不仅考量我们的智力,更考究我们的三心,即:信心、耐心和恒心。就像著名的科学家施一公也认为“无论什么学科,研究生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换言之,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情商要比智商更重要。因此,希望同学们不忘初心,不负韶华,逐梦扬帆,砥砺前行,一旦认准了方向,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哪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要硬着头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像入侵植物那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占领更多的领地为终极梦想而孜孜奋斗!正所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生活给了你什么和给不了你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什么选择这条路以及如何走完这条路。记住一点,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和“知行合一、有始有终”的信念,争取使自己的科研水准和人生高度实现新的突破和提升而励志前行。总而言之,只有那些保持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风范和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前进动力的同学们最终才能感知马到成功旗开得胜的喜悦幸福,才会享受到通过自己的辛苦奋斗和艰辛努力最终破解科学难题的凫趋雀跃。
科研工作室成绩
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王从彦老师指导本科生陆钇江、吴睿敏、汪逸凡的研究成果“重金属污染背景下三种菊科入侵植物叶浸提液对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江苏赛区)暨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这为其今后的科研发展道路铺垫了坚实的支撑。
王从彦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先后获得江苏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江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并在SCI期刊发表两篇关于阐明环境污染背景下入侵植物成功入侵机理的学术论文。
导师寄语
大学的学习并不在于具体的条目和知识,而在于思维模式和逻辑的培养。在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路上,科研导师宽阔的思路给予学生不断的启发,通过与工作室的师兄师姐交流自己遇到的困难,不断汲取海量文献中的科研思路,学习实验室的技能,学以致用,通过这样的训练所形成的思维和逻辑模式,对大学生后续不管从事科学研究或是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都将大有裨益。
——王从彦
编辑
冯雪伟苏浩
责编
欧阳轩
审核
杨博张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