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团委学生会生涯发展部推出的优秀学长学姐采访系列栏目《优秀学长学姐采访录》的第一篇采访稿。正文共+字,阅读需要8-11分钟。主体部分为学习与学术、学生工作、保研与出国、心理困境与突破、实习与抉择、寄语六大话题。本次推送只到保研与出国,其他内容敬请期待。
人物简介
熊念慧,武汉大学文学院级人文科学试验班,现为文学院级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外表糙汉但内心热乎,喜欢朋友也享受孤独;气质不高雅但自带Wi-Fi,有时像天才但常常在YY;书读的不多但想法特别多,元气满满的“瘟疫”少女。热爱徒步旅行、踢足球、刷剧迷妹,非典型粗神经巨蟹座,偶尔性格分裂、不定时开车,喜欢飙车技狼人杀的同学欢迎来撩~
Q:学姐,你能讲述一下你的大学生活吗?
A:我是一个很喜欢挑战自我,想要活得不一样的人,以至于本科四年放在学术学习的时间上并没有太多。从大一开始,加了八个学生组织,院会、青传,以及cosplay、足协、音乐俱乐部、英语街、女足(现在也还在踢),还有一个艺协梦想艺术团。到大三,我依然选择留下了三个,青传、院会和艺协,而且都是做到部长、副部以上的。
后来准备要读研,所以没有做就业方面的准备,就把心多放在了学习上。我的绩点不高,所以我感觉自己还挺幸运的,踏上了人文班那么高保研率的末班车吧。也因为大一至大三有参加各种比赛,比如写作、演讲、踢球,获得了一些省级奖项,所以活动分比较高。最后保研的时候活动分是班级第一,把我总排名拉到了班级第二,本来成绩是十二三名左右。
学习与学术
Q:这样来说学姐成绩也很不错喽?
A:没有没有,成绩在人文班不行。后来顽强地蹭上了各种夏令营,但一面试老师其实就知道我没有在这个课业上下很多功夫,所以我当时料想到结果50%几率会留本校吧。
我觉得本科四年,和小初高是不一样的,你不仅仅是学习,还应该通过各种活动,更加了解自己,慢慢想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我并没有后悔当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上。
Q:因为我在进校之前有一些学姐们已经大二大三了,告诉我你大一的时候不要太疯玩,进来还是要学习,不应该大意。最懵的一个是西方文学名著导读,是张箭飞老师的课。
A:那个张箭飞老师上课的方式也不会让你们觉得很难,她对学习要求水平不是特别高,因为她上课就是带你读书。感觉是高中老师那种教学方式。当时拿那个西方政典让我们打印出来一厚本,然后每页是英文。有时候考试挺简单的,不用慌,当时我那么水,还拿了87。
Q:我上课喜欢记笔记。我觉得单纯听课的话,其实有时候比较容易走神。你巴不得他讲他的我看我的课外书,然后反正考前看PPT,但是那样的吸收不好!学姐对此有何看法?
A:我觉得文院的老师上课会让你听到耳目一新的观点,你会觉得特别有感触,特别想把它记下来。这其实不仅仅是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多的还有一种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你整个人生观的形成,我觉得也是非常有价值吧。
我觉得我们院老师的讲课风格,是通过那些所谓的文学理论和文献,引发大家的共鸣,把你带入他想传达的感情里面去,你把思路串起来之后。你会发现重点就是记他推荐的那些书目,他说的触动你的话,以及他想要你们记住的关键点。可能PPT上不会写,有的是他当场自己讲着讲着突然想到的一点,但是他可能PPT根本没有准备这些。那些可能才是老师的精华所在,是他毕生所学里提炼的东西。这还蛮重要的。
Q:学姐在本科阶段发表过论文或者是文章吗?是在期刊上面发表还是在《珞珈人文》上面发表的?
A:对,有过。我参加过的一个社团就是珞珈人文,我之前是《珞珈人文》的编辑。《珞珈人文》的学长学姐对我的指引也挺大的。然后我得到最多的指导就来自于珞珈人文12级的一个学长,他是一点一点地教我改。第一次写的选题写得可能还比较新颖,他就说你这个改改可以试着发在《珞珈人文》上。为了这个目标,我第一次尝试着怎么写很专业的学术论文,当时给我带来的冲击还挺大的。虽然这个事没有落成,我后来登上去的是别的稿子。
Q:那学姐当时那个论文是怎么选题的呢?可以透露一下那个论文题目是什么?
A:陈曦老师当时要求写一个结课论文是关于宋代的。老师没有给我们范文,他说这学期都可以。我当时写的是关于南宋的一个降将,吕文焕襄阳之战守城。我记得陈老师教我们的时候,他是要求写司马光,当时我们班都是围绕司马光写的,基本上我也是写他《资治通鉴》的用词,就是它的词语表达和当时的语言习惯的关系,可能跟文学相关,相当于是文学历史两个学科结合起来。
所以我当时的构思是很美好,就是落地有点考验。当时跟老师讨论,老师也觉得挺好,就鼓励我写,但落实起来还是很难的,这是我个人的实力,没有办法,我自己都没有通读《资治通鉴》,我还要一个个把它那些用词啊什么的掰扯开,后面我就写的像一个个分类的那种小册子一样,后来慢慢因为这个论文的打击,我就放弃了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还是没有很深的耐心去做这种文献的。
Q:学姐经历过科研吗?
A:我曾和两个本科生一起科研立项,有一个是大二的,他是做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当时我们研究的是里面的上声声调。我们当时一直构思很美好,说是要验证一个这样的理论,但是答辩的时候老师指出我们的痛点是:这已经是一个理论了,你们要怎么验证,本身别人提出来了就已经是有一定基础的。然后我们说那我们在学校里做实验,再用新的论据来把它验证,老师也觉得可以。
当时是在枫园一个暑假,我们都待在学校。在枫园找了一些留学生,支付他们一定的费用,然后我们在枫园的教学楼里面给他们做测试,搬去了琴。我们的队长比较厉害,他把要读的那几个老李买老酒,在相关的语言学里面常用的这个字句做成了简谱,然后不断的教他们唱,用各种实验方法,最后做出了一个案例来验证这个是对的!
后来大三的时候我又死性不改想申个国家级的,就跟我舍友抱团,弄了一个与儿童文学相关的。我本身是很喜欢阅读儿童文学,大概是想做阅读现状的调查,也是在武大附小花了一个暑假跟附小的一些领导打交道,调查3、4、5、6四个年级,给他们发问卷,但是后来感觉写论文还是挺费工夫的。
因为第一个项目我们是实验类型的,所以最后交流报告主要以数据为主,论述的地方就引述文献。第二个是完全我们自己来构思方案,没有前例而且在知网上研究这一类的很少,尤其是我们肯定以自己的表达为主,写那个论文把我们那个寒假折磨死了,好像是3月还是4月结题,然后寒假宿舍四个人先要连线,再把论文憋出来。
学生工作
Q:学姐当时在大一的时候加了八个社团,那我想问一下学姐是怎么协调学习和社团活动呢?
A:高中给人感觉就是老师把时间表都填好了,你按照要求去做就行,但大学是你有各种选择,可能按照课表上课以后,却不知道课后该干什么,是预习复习,还是做一些你觉得更有意义的事情,这要你自己去抉择。
记得我大二的时候特别累。当时是在青传做记者团团长,每周都有选题会、作品评论会,还有2到3次的快讯要写,就算我不去也要安排别人去写。尤其工作性质是做新闻的原因,对时效性要求特别严格,一般晚上就要推送,所以我大二一年晚上12点之前都没睡过觉。
而我也算是放弃了一些机会,比如我考雅思通过了,想要申请交换。到大三的时候大家都去交换了,我们文学院有一些去台湾香港交换的,其实蛮容易的,因为那时候很多人没有考雅思,直接裸申都能成功,但因为我那个时候做部长实在走不开,就没有去。这也是我大学挺遗憾的事。
所以如果说要平衡好学习和社团活动,还是要自己挤时间,而且肯定是有舍有得,比如说别人在图书馆里泡着,研究怎么样写一个很专业的论文的时候,可能你是一边思考着开会的事宜或者是稿子怎么改,一边在那边构思。我觉得大家一两个社团组织最好,不要像我这样参加太多,到后面又不忍心抛弃。毕竟在一个部门里面呆着而且你曾经很投入的话,会有一种归属感,会觉得很割舍不下,这也是可能会面临的一种矛盾。
Q:感觉学姐很喜欢新闻工作,对于青传等学生组织有什么看法呢?
A:我通过这些活动认识了很多其他学生组织的同学和老师。一度走在路上,大家都以为我是新闻院的,感觉我在新闻院呆的时间比文学院还多。但后来跟新闻院的聊天,发现我跟他们也不太一样。你会发现在新闻院同学那边,他们的生活状态更灵活一些,他们可能也不是特别看重学生组织里的新闻撰写,所以青传里留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新闻院的。而新闻院的同学分两种,有一种是想钻究学术的,之后考研、保研之类,有一种是面向就业的,他想做跟社会接轨的那一类新闻,而不是校园新闻。
未完待续......
记者:李汀滢、曾楚尧,李珏、曽佳玲、李虹蕾
编辑:黄振威
出品:生涯发展部
排版:舒玉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