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此研究从自愿拓疆运动(voluntaryfrontiersettlement)促进独立我(independentself)的社会生态角度出发,认为深圳与美国历史上的西部边疆相似,而深圳的发展就像发展中的中国的“边疆”开拓(ongoingvoluntaryfrontiersettlement),并假定深圳比中国其他地区的独立我要高。独立我高的人的行为表现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边界更加清晰,重视自主性,爱冒险,与人际和谐相比,更看重自己目标的达成,更喜欢与众不同,偏向分析性思维。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任孝鹏副研究员采用多种文化任务(culturaltask),将深圳与中国的其他地区(佛山、武汉)相对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深圳的独立我程度更高,证实了进行中的拓疆运动促进独立我的地区文化,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深圳人的独立我高于中国其他地区。具体来说,在自我报告的外显信念(explicitbeliefs)中,深圳人的独立我高于武汉人;在关系流动性(relationalmobility)上,深圳人知觉到周围的人的流动性更强;在亲亲性任务(nepotismtask)中,深圳人在对待陌生人上,比武汉人更喜欢用奖励的方式对待陌生人(见表)。在另一篇文章中,任孝鹏以佛山人为对照组,采用框架直线任务(frame-linetask)和自我膨胀任务(self-inflationtask),发现深圳人在完成框架直线任务时误差更小,在完成自我膨胀任务时自己与他人的圆圈直径差别更大,这些也都表明深圳人的独立我更高。
表深圳与武汉在独立我的文化任务上的比较
此系列研究丰富了自愿拓疆运动促进独立我的区域文化的系列研究。自愿拓疆运动是基于对美国人独立我为什么高于其他国家或文化的人的解释。跨文化研究表明美国是个独立我高的文化,不仅仅是比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独立我程度高,而且比英国、德国等同属新教文化圈的国家也要高。拓疆运动假说认为美国形成过程中的自愿拓疆运动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美国人的独立我如此高。第一,最初来到美洲大陆的人是在异常艰苦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其原来国文化的特征;第二,美国历史上的西部拓疆运动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人高独立我的特征。后来还有来自北海道的证据表明拓疆运动促进独立我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独立我的文化中,也适用于互依我的文化。但以往的系列研究有个缺点就是用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来解释当下的文化差异,且历史事件已过去上百年之久,不得不采用拓疆者的后代与其他地区的对比来推测拓疆者本人的心理特征,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证据只能算是间接证据,而本研究的发现则为拓疆运动促进独立我的理论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
另一方面,此系列研究的发现也为解释中国人在过去四十年独立我日益增强的社会变迁现象提供了新的角度。不少社会变迁的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在过去四十年中独立我的社会取向日益增强,而且往往用现代化程度来解释这一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研究发现可以从文化变迁的产生-采纳模型(production-adoptionmodel)来提供一个解释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该模型认为社会文化的变迁往往是从某个局部地区发生,作为领头羊,整个社会以此作为榜样,当其体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被整个社会所推崇时,又会为整个社会学习和接受,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中国的很多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都是由深圳作为试点,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广。高速的经济发展,使深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而快速的人口流动使深圳的行为模式很容易成为全国各地的学习典范。从文化变迁的产生-采纳模型(production-adoptionmodel),深圳人在追求个人成功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动机下,产生了高独立我的地区文化,全国各地在学习深圳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独立我程度相比过去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研究已在线发表在frontiersinpsychology,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冯菁,另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硕士研究生陈姗姗,通讯作者均为任孝鹏。上述研究受到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KFJ-EWSTS-)资助。
论文信息:
Feng,J.,Ren,X.,Ma,X.().OngoingVoluntarySettlementandIndependentAgency:EvidencefromChina.FrontiersinPsychology,8().doi:0./fpsyg..0
陈姗姗,徐江,任孝鹏.().独立我的自愿移居假说:中国的证据.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4),-.
论文链接: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和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团队,最近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定量研究PNS患者的大脑灰质缺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健康对照组,PNS组的灰质缺损主要表现在左侧尾状核、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两侧海马、左侧前扣带回、双侧内侧额叶、丘脑和脑岛。缺损最明显的尾状核及相关的皮质-纹状体环路脑区均是奖赏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大脑区域和网络的缺陷表明,奖赏加工异常可能是构成精神分裂症PNS的基本机制。这项研究目前已在SchizophreniaResearch在线发表。
该研究由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项目、中科院B类先导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委项目、中科院院重点实验室项目支持。
该研究目前已在SchizophreniaResearch在线发表。
论文信息:
Li,Y.,Li,.W.X.,Xie,D.J.,Wang,Y.,Cheung,E.F.C.,Chan,R.C.K.*().Greymatterreductioninthecaudatenucleusinpatientswithpersistentnegativesymptoms:AnALEmeta-analysis.SchizophreniaResearch,
第一项研究是由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WeiweiZhang教授带领的团队和陈楚侨共同完成,该项研究主要
另一项研究是由香港大学的HenryMak教授所领导的研究,他们研究了9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名健康对照组的GABA(谷氨酸)、Glx(谷氨酰胺)含量。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首发精神分裂症的GABA和肌醇(ml)的含量降低,而Glx和胆碱(Cho)的水平也有所提高。接受者的特征分析(ROC)进一步表明,与GABA(73.7%,64.3%)相比,Glx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84.2%,92.9%),可用于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群。拟合GABA和Glx的最终模型显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5%和00%。综合来看,这些发现表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已经展现出GABA的减少与Glx的增高,这可能为解释GABAergic中间神经元和谷氨酸神经元之间调节异常提供新的支持。
这些研究目前已在SchizophreniaResearch在线发表。
论文信息:
.Chiu,P.W.,Lui,S.S.Y.,Hung,KS.Y.,Chan,R.C.K.,Chan,Q.,Sham,P.C.,Cheung,E.F.C.,HenryK.F.Mak*.().Invivogamma-aminobutyricacidandglutamatelevelsinpeoplewithfirst-episodeschizophrenia:aproton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study.SchizophreniaResearch,
05
——内隐自尊可遗传——
作者: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中心蔡华俭研究组
近二十年来,内隐自尊一直是内隐社会认知和自尊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内隐自尊是指由于过度学习而自动化了的自我评价,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迄今,对内隐自尊的起源了解甚少。因此,心理所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蔡华俭及其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考察了内隐自尊的遗传基础。
内隐自尊既可以表现为一种特质,也可以表现为一种状态。作为一种特质,内隐自尊出现于儿童早期,具有较高的次序稳定性,并且调节与自我相关的神经活动。基于这些线索,蔡华俭等人预测内隐自尊可能不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作用。
为检验内隐自尊是否可以遗传,研究者考察了对来自北京的双生子,其中7对同卵双生子,5对异卵双生子。内隐自尊的测量采用标准内隐联系测验(IAT),并采用改进后的D分数作为指标。结果与前人一致,中国被试表现出积极的内隐自尊。更重要的是,同卵双生子两人的内隐自尊的相似度高于异卵双生子两人的相似度,表明内隐自尊具有可遗传性。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内隐自尊的遗传度为22%,即内隐自尊的个体差异有22%源自遗传因素;共同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解释了3%的个体差异;特异环境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解释了65%的个体差异。可见,除环境影响外,人们的内隐自尊还受遗传的影响。
关于内隐自尊的起源,现有理论认为,内隐自尊是人们日积月累习得的一种自我评价,主要由外部环境决定。简言之,内隐自尊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具备。而蔡华俭等人的研究表明,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内隐自尊是具有遗传基础的。这一发现还支持了内隐联系测验作为内隐自尊测量的有效性,澄清了一些对于内隐联系测验的质疑。
该研究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等项目资助,于近期发表在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
论文信息:
Cai,H.Luo,Y.L.L.,Yang,J.().Theheritabilityofimplicitself-esteem:Atwinstudy.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9,-25.
荟萃心理学各领域新进展、新动态
?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