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大学老师这里一份高校就业攻略需要看一

北京荨麻疹诚信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6169035.html

先介绍一下自己,本人刚进入不惑之年,普通二本学校的大学老师、博士、教学科研型的副教授,小孩小学3年级就读,有代步小车一辆,贷款商品房1套,每月还款元。所在经管学科科研竞争激烈,专业的本科就业率尚可。对于高校从业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本人从大家关心的工作性质、收入和福利三大块内容说来:

工作性质和辛苦程度

先说说高校的优点:

永远碰到的都是最青春的一批学生,和学生交流既开心又疑惑,开心的是年轻人有活力,有想法,总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见解;碰到有想法、有激情的学生也会促进自己成长;疑惑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学生的代沟越来越明显,你以为很了解学生,其实你可能不太了解,学生做思想工作要讲技巧,讲方法,他们不再接受初心为他们好的严肃方式,这种方式反而适得其反。学校的锻炼设施完备,可以免费停车,过节发慰问品等等福利比较丰富;每年有寒暑假,让上班族甚为不满,因为他们只有年假,但反过来说教师的年假也就只能在寒暑假度完;可以参加类型培训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提升自己的视野和学识。

二本院校属于教学科研型学校,不像研究型大学那样教学任务少,一周2-4节课就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科研,顾名思义是指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并且是以教学为主,一周要上8-10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一年要完成课时的教学工作量,也就是说两地办学的情况下要至少2-3天给学生上课。教授的课时要求更多,但带研究生的话折算系数高相对容易完成,有些小专业如果课时不够分的话,多带本科生论文或是开选修课或是给研究生上专业课也能凑点课时,基本还是能完成。上课对老师而言是燃烧自己,奉献学生,虽然课时费比较少,超过基本课时的每节课不到50块钱,但是年轻人刚毕业手头拮据,多上一些也能缓解生活压力。而有家庭的老师精力有限,只满足于完成工作量,想挤出时间照顾家庭,特别是女老师们为了家庭稳定做了很多贡献,真的很辛苦。

其次是科研,现在在高校职称评定中,科研是很重要的部分,项目申请和研究是职称评定最重要的内容,一流高校教授的职称评定只认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科两个申报项目,二本高校申请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科,因自身科研平台缺陷所以命中率不高,于是降低一定标准,也会认可等同于国字课题的地位的教育部课题。事实上二本院校中教育部课题也不容易,这种课题也被称之为纵向经费,就是国家给的钱,是让实实在在做一些基础研究的。一般来说学校的层次越高,老师的职称越高、知名度越大,经费自然就越多。但是国家级项目经费管理比较严格,每年要做审计,所以一定要做到实报实销,否则后果非常严重。另外一种叫横向经费,对于老师来说,大家更愿意获得横向的经费,主要是因为审计相对宽松,而且钱比较好支出,其次横向课题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和相关部门,属于用知识服务社会,得到的直接回报远远高于纵向课题,部分老师更乐意这种兼职创业模式,这种类似于轻资产运营的企业咨询,能较快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也体现了知识在市场中的变现价值。

通常在晋升职称的时候,发表的论文的文章级别是非常重要的,人文社科是CSSCI和SSCI论文,理工是CSCD、EI和SCI论文,一流高校国际刊物发表比较多,因此对SSCI、SCI论文的影响因子有一定要求,当然人文与理工交叉学科优势会明显一些,他们也可以发SSCI、SCI;但纯文科的专业就艰难的多,他们只能发CSSCI刊物,一方面因为CSSCI刊物版面缩减,另一方在双一流高校和专业的争夺以及反“四唯”要求下对论文支持最新成果在国内发表,导致僧多粥少,科研竞赛也是比较白热化。

一般来说有纵向课题支持,得到一些研究成果,在期刊上发表,获得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的这些条件,对评职称是一石多鸟好事,项目也算一项,论文也算一项,但对论文的级别要求也会上去,其实也并不容易。目前论文发表的工作量门槛越来越高,做一个全能型科研人才不太现实,以项目为依托构建科研团队是最佳方式,善于理论的写理论,善于模型的写模型,善于润色的做润色,善于财务的去搞经费,团队作战的效果更好。可惜的是科研团队效果最佳的更多是在导师和学生团队模式,同行之间有竞争合作起来利益冲突明显,除非技能互补型较强。也就是说对于青椒老师而言,前期只能单打独斗,熬成导师才能带学生相互扶持一起实现共赢,否则前期学术资源原始积累只能寻求自己导师、师兄师姐、同门的资源援助。青椒老师肯定到单位要熬一定资历的,班主任经历是少不了的,现在孩子思想活跃,再加上家长也关心,与学生交往,必须是引导者,明确自己身份和立场,不能搞成兄弟哥们义气,否则道德或感情上绑架会给自己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也不能过度以长辈身份过度严厉训斥学生,学生还小,不太懂事,凡是自己让着点,社会的毒打最终会教育他,我们更多的是包容和感化学生。另外,学生大事少小事多,例如寝室矛盾、生病、情绪波动等等,而一个强有力的班委能给你解决后顾之忧。

除了日常工作外,事务性工作也少不了,参加组织学习、学院活动等,如果青椒比较会来事,学院的行政事务和人际事务富有余力就多多帮忙,搞好关系对营造自己的良好工作环境是有利的;不喜好这些方面的老师就专心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了,现在高校逐步从关系依附性向能力生产型转变,每五年一次的学科评估,不扎扎实实办好教育搞好科研,专业会面临取消,自己也可能面临失业,绩效考核下大家压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实干兴邦这句话什么时候都是对的。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每年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在二本院校中,因为上面说的学科评估,压力巨大,涉及大家饭碗的事,科研工作量一年至少一篇北核,C扩+2省级刊物,否则扣津贴也是不少的,因此,高校这种地方逆水行舟,年轻人只能使劲拼,如果有了家庭,作为一个父亲、丈夫,还需要充当家庭身份者的角色,科研门槛要那么高,不像过去一篇口水文章速成就能发个核心,这样的好日子是很难有了。

收入

上面说了这么多,肯定觉得收入应该很多,其实相比自己的劳动,收入并不算多,我的收入主要有下面几块:

A.国家和学校给的钱,也就是到手的工资,像我是副教授,扣除到公积金、住房补贴和所得税等,-左右,年底有一些奖励津贴,大约一年也就有13W左右,花下来也难得存上什么钱,有些二本院校的博士就是副教授待遇,所以要找到这样的学校就业也不错,一流高校非升即走,待遇也和副教授差不多,但工作强度大,年轻是资本,科研的主力军还是在于40岁前的年轻人。B.小课题比较多,年轻人收入低可以申请一些,虽然纵向小课题没多少钱,但算一种支持科研的实物福利,多跟一些学院大咖做点横向课题补贴生活是不错的选择。

学校是清水衙门,呆得住的都是性格相对安逸,想安静做点事情的人。但现在国家财政包干制的情况,学校经费来源除了干出业绩后得到政府青睐,能多拿点财政资金扶持,另外一方面多方化缘,还需多拉横向课题经费和校友捐赠来维持学校的运转,因此,层层压力转移,大锅饭被打破,岁月静好已成往事,学校也不是那么好混日子的啦!总之,风险、收益、付出永远是成正比的。找一个和性格相适应的工作,就好。

推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haibinbei.com/kfjy/9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