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729.html
全面
及时
权威
共享
作者:高雅丽来源:科学网等
近年来,剽窃、伪造、篡改等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从翟天临论文作假到湖南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抄袭,再到篇论文涉嫌同行评议造假被撤稿,如何才能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什么才是最准确的学术不端认定标准?
年7月1日,学术出版界迎来了首个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的《标准》,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所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适用于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和处理。《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专家,对《标准》亮点内容进行解读。
亮点一:首次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国家标准
《标准》主要起草人、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真真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个行业标准,是在长期科研诚信研究和查阅了相关的国内外文本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内容更加系统、更加具有核查性。这也是头一次针对学术不端具体行为的国家标准。”
记者梳理发现,标准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三方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并对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术语进行了具体定义。
据李真真介绍,《标准》从年开始形成初稿,期间经历了多轮征循和吸收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专家评审,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布文本。
李真真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国家标准,内容没有纳入一些“争议较大”的标准。“例如拆分发表。自我剽窃由于概念有争议,也没有在《标准》列出,但该行为的结果可以通过重复发表来认定。”
此前,曾有多个部门出台了针对学术不端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例如《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断行为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那么《标准》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整个标准内容很详实,对不同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都给出了精细的描述,比之前出台的类似办法更加具体和实用。”李真真解释道。
例如在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中,列举的第一条就是剽窃。对于剽窃行为,《标准》明确指出了观点剽窃、数据剽窃、图片和音视频剽窃、研究(实验)方法剽窃、文字表述剽窃、整体剽窃和他人未发表成果剽窃7种具体的行为。
同时,李真真强调:“判定文章是不是属于剽窃,不应只看查重率这一个数字,更应依托于同行的判断和共识。”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刘静则表示:“做学术就是要创造新的内容,尤其不能‘改头换面’,标准对于相关内容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列举。我觉得这项标准出台很有现实意义,目前在学术界,非常缺乏标准的引导,这对于日后培养规范的学术行为是非常有价值的。”
亮点二:对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三方进行学术不端界定
李真真表示,《标准》适用于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有助于期刊建立更加合理、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处理机制。
“期刊编辑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过去学术期刊比较被动,我们希望在《标准》的促进下,期刊对不端行为的应对更加主动。”李真真说。
《生物医学工程前沿》常务总运营编辑刘首鹏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几个编辑